多地公交出现停运风波,考验“保民生”智慧
光明网 2022-08-28 09:50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出现公交车“停运风波”。8月19日,湖南耒阳8家公交企业联合声明,因为经营困难导致发不出司机工资,计划在8月25日停运耒阳公交。后经政府部门协调,避免了停运发生;8月中旬,河南郸城公交也曾因发不出司机工资差点停运;7月份,广东博罗有6条公交线路停运。

因为经营困难亏损导致公交车正常运行出现问题的现象,实际上去年一些地方就已经开始上演。虽然目前而言,这些地方都依然整体上维持了公交的正常运行,但背后的压力显然还未从根本上解除。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如何确保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的稳定,越来越成为一些地方必须直面的考验。

从媒体报道的案例看,这些地方公交运行困难的原因,主要就是客流减少导致经营压力增大。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为781.88亿人次,到2019年已减少至691.76亿人次。2021年,客运量更是降到了489.16亿人次,比2019年减少了约200亿人次。这种趋势,既与社会交通出行方式的多元化有关,也与疫情的影响不无关系。

不过,公共交通运营亏损其实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现象,所以它必须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分析当前一些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压力,同样不能忽视地方财政投入的欠账。以耒阳为例,2014年至2019年间,耒阳的公交公司可以获得一笔新能源车运营补贴,8米长的车辆每年补贴6万元。但是2020年之后没有再发放这笔补贴。当地一家公交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整个耒阳市的公交行业,还有3000万元左右的补贴没有发放。而这样的现象绝非孤例,也是一些城市公交运行走到停运边缘的直接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近一两年受疫情影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地方的财政压力也随之上升,如何保障好对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社会民生服务的支持力度,已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现实问题。这里面,一些原本就财力有限的小城市,更是首当其冲。目前出现公交停运危机的地方,也基本上就是这类城市。不过,要有效防止这类现象进一步蔓延。

公交作为基本性民生服务,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便利,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确保它的正常运行,毫无疑问是“保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虽然一些地方财政压力增大是客观现实,但对公交等民生服务的投入必须切实保障好,绝不能说停就停,这是一道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

具体应对来看,除了把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置于更优先地位,也应该因地制宜地降低公共交通的运行成本。如有网友就表示,一些地方的公交出行需求有所下降后,过去的大型公交车辆能不能改为小型的?再比如,能不能在对出行需求作出精准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线路安排,减少一些线路的发车频次?这些有望“节流”的方式都该提前进行尝试和探索,而不能在出现停运风险后才“后知后觉”。

更进一步来看,部分地方的公交停运风波,也提醒我们要高度警惕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地方财政压力上升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这更加考验各地在“保民生”上的智慧。唯有未雨绸缪,才能尽力平衡好各方利益,降低社会的“不适”。

文/光明网评论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