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此轮疫情在多地蔓延,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新特征及其传播速度快有关。但随着防控措施逐渐到位,专家认为,新冠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8月12日至8月19日期间,国内单日新增本土感染者人数持续超过2000例。8月19日,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分别达到578例和1591例,其中海南单日感染人数持续超过1000例,西藏单日新增感染人数仍超过500例。
紫外线能杀死新冠病毒吗?
8月19日,上海交大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教授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对新冠病毒的传播发表最新看法:“新冠喜欢冷,但不怕热,传播能力极强,尤其是气溶胶传播的能力,而且隐匿性强,易暴发,有多点散发和局部暴发的特点。”
陈尔真特别强调了影响气溶胶传播的环境因素,例如温度和相对湿度。通常情况下,温度越低,病毒生存时间越长;相对湿度越低,气溶胶颗粒就会越小,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也越长。
值得注意的是,紫外线对于新冠病毒的影响现在仍然难以定论。“以前的观点认为阳光中的紫外线足以灭活流感和新冠病毒,但从此轮西藏疫情的暴发来看,这一认知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陈尔真表示。
公开报道显示,截至去年12月的将近两年之内,拉萨市都没有报道过一例新冠感染,一直到今年上半年,西藏自治区的疫情防控效果仍然非常显著。
早在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回答高原地区的防疫与普通地区的区别时曾说道:“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气压低,病毒活性降低可能比较快,虽然病毒的传播规律还是一样的,但传染性相对来说可能会低一些。”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发现,一直到最新的第九版方案中,对于新冠病毒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中仍然写道:“新冠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
对此,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方面曾回应称:“阳光紫外线对病毒和细菌有一定的消杀作用,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完全杀灭病毒不太可能;而且通常用的杀菌消毒都是短波紫外线,由于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几乎全被臭氧层吸收,所以说西藏高原通过晒太阳,紫外线杀死新冠病毒没有科学依据。”
此轮西藏疫情暴发后,西藏疾控中心介绍称,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显示,高海拔地区包括强烈的紫外线等环境,对于新冠在流行病学上的影响不大。
一位病毒学家向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一般来说,许多病毒都对热和紫外线敏感,但病毒为适应环境会不断发生变异,由此会增强对热、紫外线以及其他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但奥密克戎对热和紫外线的适应情况究竟如何,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据。”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系研究员罗北平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显然是增强的,说明这个变异株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包括在紫外线较强的情况下,也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但全球对于奥密克戎在不同环境下的存活情况都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合适时将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
本轮国内疫情各地感染株也各不相同,例如西藏自治区疫情感染株系奥密克戎BA.2.76变异株,海南疫情感染株为奥密克戎BA.5.1.3变异株,而此前义乌疫情的感染株为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
尽管变异株不尽相同,但病毒的传染指数(R0值)都较原始奥密克戎毒株显著上升,这也导致各地疫情迅速传播,而且不断有散发病例出现。
浙江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陈直平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场发布会上就曾表示:“义乌疫情发现以来,短短4天时间,报告的感染者数就超过了200例。”BA.5比BA.2更具增长优势,R0值可能达到18.6。
但随着病毒的逐渐变异以及不断适应环境的需要,病毒致病性减弱已经得到业内专家的共识。据陈尔真透露,在上海疫情期间,国家会展中心收治的约17万例轻症、无症状以及少部分的普通型患者中,有2000多人做了肺部CT,结果约十几人的CT显示异常。
业内专家达成的另一个共识是,由于新冠超强的适应能力,病毒短期消失的可能性不大,但老百姓应该减少对病毒的恐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8月19日在一场媒体对话节目中表示:“随着防控措施逐渐到位,新冠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肯定会越来越小。”
此前针对新冠超强的传播以及最初较强的致病力,我国把新冠肺炎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李兰娟认为,新冠将在合适的时候,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但从甲类管理向乙类管理转变,需要专家全面评估,结合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病毒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病毒对人类经济生活造成的影响等综合分析。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