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春风化雨,三十载春华秋实。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传遍大江南北,“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激荡起滚滚春潮。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光大银行应运而生。
1992年2月9日,国务院批复《关于成立中国光大银行审核意见的报告》,同意成立光大银行,初期主要筹集融通国内外资金,办理机电、能源、交通等行业的大型设备信贷、飞机租赁等业务。同年8月18日,光大银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
这是一家有着鲜明红色基因的银行。1983年,国务院根据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的建议,决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打开一扇窗口,8月18日光大在香港创办并正式营业。1989年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常务副行长邱晴调任光大集团董事长,赴港考察后,提出成立光大银行。1992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复并经央行批准,光大银行在北京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创立伊始,邱晴给光大银行定下基调:“我们办银行不是只为了赚钱,这是国家的银行,也是改革开放的渠道。”
这是一家伴随改革发展壮大的银行。1992年起,长江沿岸六个中心城市全部对外开放,此后其他十七个内陆省会城市以及一些内陆边境城市也相继对外开放,由此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大格局。在此背景下,光大银行跟随改革开放拓展延伸经营网络,相继在黑龙江、深圳、烟台、上海、北京、青岛、大连、长春、重庆和海口十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初步形成了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纵贯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战略布局,向建设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持续迈进。
这是一家敢为人先的银行。首家引入国际金融组织参股,首家引进独立董事制度,首家推出“总对总”工程机械按揭贷款,首家发行外币和人民币理财产品,首家推出开放式网络缴费平台……强烈的创新精神是光大人始终不变的品格,促使光大银行成为众多银行业务的“领跑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光大银行勇担“金融报国”历史使命,积极服务“国之所需、民之所盼”,大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财富管理银行建设不断深化、加速推进。
经过30年不懈奋斗,光大银行已经成为一家资产总额突破6万亿元、全球排名第27位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光大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江表示,光大银行将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胸怀“国之大者”,矢志金融报国,推进财富管理银行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勇前进,谱写而立之年的精彩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应改革而生:探路金融改制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早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滚滚而来。
光大银行诞生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之中,与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息息相关。纵观中国金融改革脉络,光大银行在多个关键节点上贡献了独特价值。
1993年12月,国务院提出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调节国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上的作用,推动包括光大银行在内的一大批国有商业银行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1995年4月21日,光大银行拿到了央行的改制批复。彼时,光大银行开业两年有余,资产规模已增长至200亿元,提出通过改制增资,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在这次股改中,光大银行引入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开创了国际金融组织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先河,并通过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将决策、监督职能与经营分离,在同业中率先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1996年,股份制改造完成,光大银行跻身国内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1997年1月,光大银行在京召开第一届股东大会,正式从一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为由131家法人股东投资入股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国务院提出全面金融体制改革十年后,一轮影响更为深远的国有银行改革到来。2003年5月,时任央行行长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名为《改革试点——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组》的报告,建议用外汇储备为国有银行注资。9月,方案获得通过,轰轰烈烈的国有银行改革大幕开启。
2007年,国有银行改革惠及光大。经国务院批复并经银监会核准,中央汇金公司注资200亿股普通股,光大银行改革重组工作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重组完成后,光大银行资本实力和防范风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08年,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超9%,拨备覆盖率超150%,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实现净利润70多亿元。
改革重组三年后,2010年8月18日,光大银行以28天的“光速”成功登陆A股市场;2013年12月20日,光大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由此成为“A+H”两地上市银行。
光大银行的重组和上市,是光大集团重组改制的核心环节。在国务院批准的光大重组方案中,明确要求其“探索现代金融控股模式,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搭桥”。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光大集团旗下拥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消费金融等金融全牌照,兼有旅游、环保、健康等实业板块。近年来,光大集团通过发挥综合金融和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探索中国特色金控集团发展道路。
2020年7月10日,光大集团收到中证登出具的《过户登记确认书》,中央汇金公司将其直接持有的102.51亿股(占比19.53%)光大银行股份全部转让给光大集团。至此,光大集团重组改制中最为重要的银行股份拉直工作正式收官。随着公司治理更加高效,光大银行与光大集团其他业务板块间的协同持续深化。2021年光大银行实现集团协同业务总额超过1.8万亿元,协同营收近百亿元,客户迁徙超过200万户。
因创新而兴:勇立时代潮头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一切都被搬上云端。新科技颠覆了旧时代、老观念,激荡起一轮又一轮创新浪潮。
一年服务5.6亿用户,5500亿元交易金额,超20亿笔交易笔数……微信、支付宝、美团、银联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缴费业务背后,都离不开一个“隐身的英雄”——“光大云缴费”。
截至2022年6月末,“光大云缴费”提供的缴费项目超过1.3万项,不仅涵盖老百姓常用的水电气费,也包括社保等政务缴费项目。2022年上半年,该平台缴费服务笔数已达11.34亿笔。
时间拉回到2008年,为便利老百姓缴纳水电气等公共事业费用,全国多家银行上线了便民缴费服务,但光大银行走得更远,它创新性地将缴费能力向外部平台开放。2010年,光大银行携手支付宝、财付通、中国银联、中国移动等合作伙伴,正式发布推出业内首个开放式网络缴费业务平台。
2015年5月,“光大云缴费”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向微信提供1000多项缴费服务和一整套标准化服务流程。更重要的是,“光大云缴费”抱着开放的合作态度,直接将缴费能力打包嵌入微信后台,让用户可以无感使用。2016年以来,借助微信庞大的流量基础,“光大云缴费”用户每年均高速增长。
循着开放合作的路径,“光大云缴费”累计输出合作机构已超过700家,包括100余家银行同业,中国银联等清算组织,微信、支付宝、京东、美团、爱奇艺等大型电商平台,以及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等。
如今,“光大云缴费”服务范围遍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服务项目、缴费规模、用户数量方面均处于同业领先地位。同时,它连接着B端(企业)、C端(用户)和G端(政府),给后续商业价值留下巨大想象空间。2022年,光大银行将负责数字化经营与生活场景搭建的两个部门进行合并,设立更加一体化、聚合化的数字金融/云生活事业部,准备围绕便民、政务、医疗、交通、教育等场景,发力场景金融建设,进一步挖掘“光大云缴费”的商业价值。
云缴费的出现并非偶然,回顾光大银行的历史,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2003年,光大银行敏锐地发现了蕴含在国内基建、房地产等行业中的机遇,推出“总对总”工程机械按揭贷款,成为一个现象级爆款产品。
曾被誉为“光大模式”的工程机械按揭贷款,是通过与工程机械厂商和经销商合作,向购买工程机械的个体工商户提供按揭贷款,同时让厂商和经销商为贷款进行回购担保。这既解决了个体工商户的资金短缺问题,帮助厂商提高销量和回款效率,又通过回购担保等有效的风险缓释手段,较大程度降低了银行的坏账风险。
据光大银行的老领导回忆,该产品一经上市,立即受到工程机械厂商的热烈欢迎。“当时全行零售条线的人,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带队去全国的工程机械厂家做营销,很短时间内就把这个产品推广到全国。”
其他银行也纷纷跟进效仿“光大模式”,激活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贷款业务。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集团等大型工程机械企业都与光大银行保持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据悉,在该细分市场,光大银行常年保持龙头地位,累计发放数千亿元贷款。
此外,光大银行还推出了国内第一只外币理财产品、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并第一家实现对公、储蓄、借记卡业务数据的全国大集中……
2011年前后,光大银行将创新能力确定为战略支撑之一,希望通过创新培育特色业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全行激励创新的氛围中,光大银行陆续推出了大资产平台、资金归集、云缴费、云支付、直销银行等创新服务平台。
同时,光大银行在内部建立创新激励机制。2011年12月,光大银行在信息科技部成立“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创新项目的孵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向优秀的创新想法和实施效果较高的创新项目发放奖励。自“科技创新实验室”开始,光大银行持续完善内部创新机制,将激励范畴从科技拓展到管理机制、业务模式等领域。
据悉,光大银行设立了5亿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截至2021年末,全行已累计申报201个创新项目,正式批复75个,已有23个项目在获客及客户转化、引入对公/对私存款、信用卡发卡、贷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经济成效。
与时代共进:聚焦大财富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民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中国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初期,“储蓄为王”的观念占据上风,居民财富多以银行存款的形式留存。随着居民家庭财富进一步增长,老百姓对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家庭金融类资产从单一走向多元,财富管理机构亦从银行拓展至基金、证券、信托等多种类型。
2003年前后,银行多元化经营渐成趋势,商业银行纷纷谋求公募基金等资管业务牌照。光大银行注意到居民存款向理财转型的倾向,开始探索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可能性。2004年2月,光大银行发行国内首只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随后又发行国内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国内银行理财业务从此起步。
作为市场领跑者,光大银行不断加快探索步伐,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持续升级优化财富管理,推出一系列国内首发性银行理财产品,让“阳光理财”品牌声名鹊起,“要理财,到光大”的观念深入人心。截至2022年6月末,光大银行理财业务累计发行产品近3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超4100亿元。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同时明确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由此,央行先后放开贷款、存款利率管制,建立并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形成机制,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同时,不断优化金融结构,直接融资比重逐渐上升,金融脱媒趋势随之深化。
随着国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经济领域高速成长、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速度加快,高投资带动高增长的固有经济形式面临转型。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盈利能力提升,优化资本使用效率、寻求轻资本的发展模式,财富管理转型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共识。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炉,推动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信托等不同领域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银行理财面临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财富管理转型迫在眉睫。
同年,光大银行将打造财富管理银行作为战略愿景,推动各业务条线向财富管理转型。“理财业务是财富管理领域的必争之地,是全行的战略重点。”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表示。2019年9月,光大银行理财子公司在青岛挂牌成立。截至2022年6月末,光大理财产品规模近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其中,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达95%,业务规模稳步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另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就是数字化。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表示,过去十年,银行技术和业务部门一直在推进四件事:电子化、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对业务赋能逐渐深化。以银行业零售转型为例,2013年前后的互联网大潮让银行看到了零售数字化的潜力,银行零售化转型很快转入零售数字化转型。
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将数据要素提升到战略高度。
王江在光大银行2022年中工作会议上指出,“财富管理银行”战略既要有愿景目标,也要有路径和方法,而提高数字化经营能力,就是战略实施的路径和方法。具体而言,就是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科技为生产工具,平台场景为生产方式,依托于数据深度挖掘、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服务分层分类的客户经营体系建设。
为此,光大银行近期对数字化建设部门组织架构进行重构,将信息科技部更名为金融科技部,同时设立数据资产管理部、科技研发中心和智能运营中心三个一级部门,构成“两部两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基础板块,提升“业务+科技”融合效能。此外,为支持金融科技发展,光大银行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22年6月末全行科技人员已增至近2600人。
为使命坚守:传承红色基因
光大银行是一家带有鲜明红色基因的银行。红色的基因,就要有红色的担当。自成立以来,光大银行始终聚焦国家所需,竭尽光大所能,忠实履行金融央企“国家队”职责使命。
早在2002年初,光大银行在财政部组织的招标中分别获得中央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代理银行资格;2005年4月,该行又取得了中央财政非税收入收缴业务代理银行资格,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拥有全面代理财政国库业务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首家拥有代理中央财政全部三项业务资格的代理银行。
经过多年的积淀与锤炼,光大银行以独具特色的业务系统和先进的电子化水平为代理财政业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保证财政资金及时、准确、安全、高效地收缴与汇划,获得了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单位的高度认可,在财政部组织的年度综合考评中始终名列前茅,近五年连续取得中央财政代理银行考评“三项全优”佳绩。
2022年以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光大银行主动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大盘的决策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六方面22条具体举措,支持受困企业渡过难关。6月,光大银行开展“稳经济、进万企”系列服务活动,进一步深化支持实体经济“六方面22条”举措落地见效。光大银行行长付万军表示,“要将‘光大所能’更加精准、更加有效送达‘万家’企业,同步推动稳经济政策落地和光大银行公司金融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6月末,光大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700亿元,较年初增长16%;普惠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9%;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15亿元,提前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超26%;清洁能源贷款较年初增长超44%。
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稳定信贷增长的主力军,公司金融要如何找到落地稳增长政策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光大银行副行长曲亮认为,核心在于持续推动公司金融财富管理转型,打造“商行+投行+资管+交易”的“投商行一体化”竞争新优势,做大债券融资和非贷非债业务,为传统信贷业务腾挪空间,进一步支持制造业、“专精特新”、乡村振兴、普惠信贷等国家鼓励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为此,光大银行公司金融条线聚焦FPA(对公客户融资总量)产品体系建设,优化调整业务结构,确定了将传统信贷、债券融资、非贷非债类业务比重调整至各占三分之一的目标,不断扩大FPA总量规模。
截至2022年6月末,光大银行FPA规模达4.6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5000亿元。其中,基础性贷款投放流量规模7935亿元,债券承销流量规模2523亿元,非贷非债流量规模2176亿元。
三十载光阴荏苒,已届而立之年的光大银行,红色基因传承不息,砥砺奋进再启新程。“身处快速变化、转型发展的伟大时代,承托‘而立之年’的荣耀与梦想,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勇担责任使命,坚定发展信心,破解发展难题。”王江强调,“光大银行将以更加成熟、稳健、自信、开放的姿态,推进财富管理银行建设,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辅文
解码财富光大
2012年4月,光大银行推出“理财夜市”首发产品“阳光e理财1期、2期”,开创了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的先河,开售仅7小时,15亿元理财产品即被抢购一空。
十年后的今天,光大银行实施新一期科技战略规划,设立由行长担任主任委员的数字化转型委员会,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促进财富管理业务再上新台阶。
作为国内财富管理行业“领跑者”,光大银行早在2004年,就先后推出国内首只个人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国内银行理财业务从此起步。此后,光大银行接连推出多个首创性理财产品,让“阳光理财”品牌深入人心,为日后打造财富管理银行埋下伏笔。
2018年,中国个人可投金融资产规模接近150万亿元,财富管理市场规模超过110万亿元。同时,“资管新规”正式出炉,在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期限匹配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光大银行基于“阳光理财”的先发优势,把财富管理作为核心特色,从客户、产品、流程、渠道四个方面,全面推动财富管理银行建设。
2022年,光大银行“财富管理银行”战略进入第五年。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趋势持续深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大多走上了财富管理转型道路。“中国金融业走到这一步,需要用财富管理的逻辑重构商业银行。”光大银行副行长曲亮表示。
顺应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光大银行着力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自身数字化经营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理财引领:成为行业“探路者”
时间拉回到2004年,公募基金方兴未艾,监管部门陆续向部分商业银行发放公募基金等牌照。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同时也是国内理财业务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亲历者张旭阳发现,老百姓有理财的需求,“既然投资者对财富管理有需求,从存款转向理财,那么金融脱媒就是大方向,我们可以通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去做创新”。
2004年2月,光大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只个人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7月,国内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也获发行。
“阳光理财B计划”发行后,不仅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在同业中也掀起了理财热潮,银行理财队伍日益壮大。到2021年,国内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达29万亿元。
首战告捷后,光大银行再接再厉。首只人民币结构化理财产品、首只人民币信用关联理财产品、首只伞型基金类理财产品、首只银行系私募基金理财产品……众多“国内首个”之下,光大银行被誉为“理财银行”,“买理财,到光大”的观念深入人心。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六个方面做出了改革部署,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放开贷款、存款利率管制,建立并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商业银行净息差逐步缩小。同时,金融结构不断优化,直接融资比重逐渐上升,金融脱媒趋势也随之深化。
“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冲击,商业银行唯有顺应时代要求,深化转型。而资产管理业务就是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张旭阳回忆道,“我们深信‘大资管时代’的银行资产管理与理财业务充满着机遇和希望。”
2018年,“大资管时代”终于来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要求所有资管产品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禁止资金池业务、禁止期限错配、去通道。
在“资管新规”推动下,商业银行纷纷设立理财子公司。2019年9月,作为首批获准筹建、首家获准开业、首家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光大理财在青岛开业。凭借敢于创新的基因,光大理财继续引领行业。
2021年,为促进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丰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银保监会决定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光大理财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养老理财产品的机构之一,并在青岛推出首只养老理财产品“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6第1期”。产品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市场热捧,无论是产品首募规模,还是募集速度,都创下光大银行青岛分行理财产品销售新高。截至2022年6月末,光大理财已发行成立了7只养老理财产品。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第一年(2022年),伴随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理财产品净值出现较大波动。3月,光大理财宣布运用公司不超过2亿元的自有资金增持旗下股票型和混合型理财产品,打响理财子公司“自购”第一枪。随后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跟进“自购”,向市场和投资者传递信心。
凭借专业的投研能力,光大理财对市场波动保持了较好应对,总体而言,公司管理的产品回撤可控、波动较小。2022年上半年,光大理财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超150亿元。根据普益标准最新发布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二季度光大理财综合理财能力在同业中排名第四,收益能力排名第二。
截至2022年6月末,光大理财产品规模近1.2万亿元,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达95%。
协同进阶:发力大财富
“资管新规”发布后,财富管理行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与此同时,居民财富在迅猛增长。2013年-2018年,中国个人可投金融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到2018年末接近150万亿元。老百姓对财富管理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财富管理市场规模超过110万亿元。
同年,光大银行确定财富管理银行战略。在财富管理转型的过程中,零售金融逐步成为支撑财富管理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了推动零售金融财富管理转型,光大银行按照“回归客户经营本源”的基本原则,围绕“五大客群”经营(即:基础客群、财富客群、私行客群、零售信贷客群、信用卡客群)和“四大核心业务”(即:财富管理业务、零售负债业务、零售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健全了零售金融组织架构。
2020年5月,光大银行成立了“私人银行部”,为私行客户提供更加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并将原“零售业务部”更名为“零售与财富管理部”;2021年6月,成立“零售信贷部”,推进集约化经营,提升零售信贷产能;2022年4月,把远程银行中心和零售与财富管理部进行整合,建立客户营运中心,将渠道部门和客户部门结合在一起。至此,光大银行零售金融确立了私行客户和财富客户以线下“第一曲线”为主,基础客户和长尾客户以远程银行、客户营运中心的线上集约化“第二曲线”为主的客户经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零售条线开始构建“双曲线”发展模式,一方面深耕线下“第一曲线”,包括打造专业、分层的理财经理队伍,优化网点服务效能,全力推进“厅堂融合”,加强社区银行建设等;另一方面构建“第二曲线”,全面推进基础客户线上化经营,积极搭建财富管理开放生态。
在大财富管理背景下,对公业务转型发展同样重要,强有力的对公业务能够与零售业务形成良好协同。
在公司金融方面,光大银行以FPA(对公客户融资总量)指标为转型引擎,锚定“传统信贷、债券融资、非贷非债业务持续向三个三分之一优化”目标,围绕公司金融客户多样化、综合化的融资需求,加快健全投债联动、保债联动、资管联动等多项机制,强化条线、银行及集团协同联动,大力推进FPA综合经营,做大总量、做优结构,持续提升公司金融投融资综合服务能力。
截至2022年6月末,光大银行全行FPA规模达4.62万亿元。其中,投债、投托、保债、跨境等协同联动实现机制性突破,为光大理财提供稳定“投资标的”,持续为B端(企业)、C端(消费者)、G端(政府)客户提供优质理财产品,全行机构理财保有规模1654亿元,服务公司金融客户4.17万户。
与此同时,“光大云缴费”异军突起。
2010年,光大银行携手支付宝、财付通、中国银联、中国移动等合作伙伴,正式发布推出业内首个开放式网络缴费业务平台。
2018年8月,云缴费团队从原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二级部门,进而升级为云生活事业部,业务得到较快发展。2021年,“光大云缴费”有超过5.6亿户的缴费用户,年缴费金额突破5500亿元。2022年上半年,“光大云缴费”服务笔数达11.34亿笔,是业内规模领先的缴费场景。
无场景不金融。近期,光大银行将负责数字化经营的数字金融部与云生活事业部合并为数字金融/云生活事业部,希望借此进一步发力场景金融。一方面,基于云缴费、物流通、行业通、政务通等系列场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发挥云缴费APP与手机银行APP“双平台”优势,着力将公域用户向私域客户转化,做大做强场景金融、自营平台、流量经营等整体业务。
以“缴费钱包”和“财富钱包”服务为例,“光大云缴费”创新以便民缴费为基础的“微金融”普惠财富管理模式,为缴费用户提供了包括“1元理财”、“1折基金”、“普惠保险”等普惠金融产品。
“‘光大云缴费’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表示。基于这一判断,“光大云缴费”开始向平台撮合模式过渡,不仅在银行内部协同,也对外开放平台,将本行和其他机构的金融产品都加载到平台上。例如,近期光大云缴费与光大银行子公司阳光消费金融合作,为后者提供导流服务。
组织变阵:突围财富红海
光大银行探索大财富转型的同时,中国居民财富仍在快速增长。麦肯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已达 205万亿元。2021年至2025年,预计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仍将维持在10%左右,到2025年,有望突破330万亿元。
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趋势持续深入,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和信贷增长空间继续缩小。“向轻资本转型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曲亮表示。
“财富管理转型已经是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光大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江表示。他进一步指出,财富管理银行战略实施的路径和方法,是提高数字化经营能力,即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科技为生产工具,平台场景为生产方式,依托于数据深度挖掘、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服务分层分类的客户经营体系建设。在明确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财富管理银行建设的战略重点工程,如普惠金融工程、绿色金融工程、科技金融工程等。
“所有这些,都需要把数字化贯穿其中,深化数据治理,推动科技赋能。”王江指出。
2022年,光大银行启动新一期科技战略规划,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表示,在该规划指引下,光大银行正推动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改革,设立由行长担任主任委员的数字化转型委员会,成立金融科技部、数据资产管理部、科技研发中心、智能运营中心四个一级部,启动七大业务中台建设,升级优化技术中台和数据中台,银行数字化转型迈向新征程。
据悉,将“一部”(信息科技部)改成“两部两中心”,既是顶层设计和思路上的调整,也是资源配置上的倾斜,将助力光大银行进一步提高科技赋能和数字化建设能力。随着“两部两中心”建设,年内光大银行将新增大量科技人员,届时全行科技人员将达到近3000人。
在业务层面,相关组织架构调整也在进行中。
以零售条线为例,光大银行零售与财富管理部新成立了业务中台部(二级部)。该部门将统筹在零售条线内建设的客户中台、营销中台、运营中台和策略中台。齐晔表示,未来业务中台将起到三大作用,一是打破部门壁垒,统一客户画像、客户标签和营销策略;二是连接前台和后台,提高后台服务的敏捷性;三是垂直赋能,通过中台将总行的能力向一线理财经理赋能。
本次科技架构调整之前,光大银行已经推出系列创新机制,着力推动业务部门数字化转型。
2021年,光大银行在内部实行了科技派驻制,即把科技人员派驻到不同业务部门,与业务人员共同办公,实时响应业务部门的技术需求,提高沟通效率。截至2022年6月末,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已向公司、零售和数字金融等部门派驻科技人员共计130余人。他们从中台支持走向一线业务、从配合开发转向主动赋能,不断缩短需求交付时长,持续提升系统研发效率。
下一步,光大银行准备在派驻团队中设立业务板块科技总监,让科技总监与业务更紧密捆绑,使其能够在短期内聚焦相关业务领域,提出对应系统的建设方案和规划。
光大银行行长付万军表示,“下半年,要抓紧落实组织架构数字化转型调整、零售中台建设等方面工作,缩短过渡期、磨合期,强化业务和技术融合与科技赋能,让改革举措尽快转化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效。”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