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高温侵袭郑州 考古工地遭遇盛夏“烤验”
大河报 2022-06-20 11:07

入夏以来最长、最强高温热浪过程,正在给河南带来一次大“烤验”。当考古遭遇热浪,却是有别于大家所理解的“考古热”。6月16日,郑州市最高气温突破40℃,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进郑州市的两个考古工地,探访高温热浪中的考古人。

探方内工人们挥汗如雨

工地内配备仁丹、藿香正气水

上午9时许,郑州市区的气温早已突破了30℃。蓝天无云,阳光强劲,郑州文庙附近的一处商城遗址考古工地,70多个工人正在紧张工作。

考古工地负责人李冬建介绍说,工地的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

“夏天基本都在高温环境下干活,而且必须是在白天工作。”李冬建说,考古工作区别于其它的工作,受光线的影响很大。晚上光线较暗,不能有效辨别不同的土质土色,也不利于考古发掘工作。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工人们戴上了遮阳帽,几乎是全副武装,尽量减少了肌肤的暴露面积。而负责挖掘、清运土方的工人,早已浑身是汗、汗水淋漓。

夏天的考验,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6月份是干热,7月份、8月份是湿热。干热的时候晒,湿热的时候闷,喘不过气来,李冬建说,湿度大的时候,坐在工地上不动,就已经汗流浃背,更何况是下到探坑里面干活了。

在探方旁边的桌子上,摆放着仁丹、藿香正气水。这两种药物具有清暑开窍的功效,用于伤暑引起的恶心胸闷、头晕等。李冬建说,工地上随时准备着这些药物,有备而无患,以免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调整工作时间避开最高温时段

保证探方内土质湿润

在西四环、北四环附近的小双桥遗址考古工地,虽然远离主城区,但到了12时许,这里的气温已经向40℃快速紧逼。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不少已经热得衣衫湿透。

有几位工人不停地向探方内洒水,保证地面的湿润。这是考古工作的关键一步。工地负责人师东辉说,洒水之后,技术人员才能判断不同历史时期的土质土色,要挖哪些区域,具体应该怎么挖掘。

但是,盛夏时节,阳光曝晒,探方内的土层干得快,所以得一直浇水。往往是水洒上去之后,就马上跟进挖掘,其实也是在和高温天抢时间。

师东辉说,小双桥遗址考古工地目前有30多名工作人员。在高温天,他们每天上午7时开工,11时左右结束,下午3时开工,6时30分结束,尽量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现场,他们也配备了充足的水源和必备的药物,为工人们提供后勤保障。

“考古工作是露天作业,夏天和高温、降水抗争,冬天要和寒冷对抗,最冷的时候,手脚都快冻僵了。”师东辉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刮风下雨,霜露冰雪,都是考古工作的注脚。

高温天晒出“考古色”

实习生有了大梦想

商城遗址考古工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但李冬建每天在工地内的步数,经常是突破20000步。特别到了夏天,高温时段,即便是做好了防护,依然是做不到全面的防晒。

所以,考古人有了统一的考古色。“天天风吹日晒的,也练就了我们的肤色。”李冬建说,这在他们看来是健康的肤色。他们经常开玩笑说,不用掏钱,就能做全方位的日光浴。

在施工现场,记者注意到有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身影。根据李冬建和师东辉介绍,他们都是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都是考古专业的,在考古工地进行实习。他们有的在现场负责记录,有的在用专业设备刮着土层,有的在清理文物。

万新欣是河南科技大学的学生,今年刚上大二,5月28日来到商城遗址考古工地上,如今已经20天了。“考古工地基本都在户外,都是露天的,早就做好了应对恶劣天气的思想准备。”万新欣说,每天有较为固定的工作时间,再说自己也年轻,无论是高温和工作强度,都在她的承受范围之内。

她说,现在整个社会对考古的重视程度比以前高多了,从事这个行业在她看来是很有意义的。在和考古工地20天的接触后,她是很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

文并摄/刘瑞朝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