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范生碰触到乡村教育最柔软的地方
中国教师报 2022-05-28 09:25

教师是教育振兴的第一资源,完成“十四五”规划建设现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必须建强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在于乡村教育,如何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提供稳定且优质的师资依然存在现实困境。

作为乡村教育基石的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建设一支融入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教师队伍,对乡村振兴具有战略性意义。日前出台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问题为导向直指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瞄准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有些地方少数教师质量不达标、教师待遇保障不足等问题,持续加强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和定向培养力度,势必会提高乡村师资质量,有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师源的广泛化制约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师范院校学生中固然有许多矢志投身乡村教育者,而因基础教育生涯教育的缺位导致高考后盲目选择师范专业志愿者也不乏其人,这部分人毕业后即便服务于乡村,却因“向城性”思想影响而消解其通过教书育人全身心融入乡村振兴的职业热情。

第二,培养培训的普适性制约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独特性。历史文化原因形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文化结构,使乡村教师的工作对象、环境、经验体验、职业素养和职业需求与城市教师有别,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职前培养还难以做到分类兼顾、按需施教;而针对乡村教师的各种职后培训也还难以以乡村为培训主阵地。目前提倡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耦合还不够充分,三方对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撑的主动性不足,在“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过程中容易表层化、务虚化。

第三,乡村文化的弱化制约了乡村教师的文化认同。乡村教育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浸染,但乡村文化中存在相对落后的一面,如果乡村教师无法用主流文化进行文化重建,势必逐渐丧失乡村文化自信,阻碍其职业价值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

第四,政策支持的相对滞后性制约了乡村教师的内驱成长。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于助力乡村振兴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但与广大乡村教师持续保持对乡村的眷念和热爱,不断体会现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追求看得见的未来等需求相比仍存在滞后性,成为影响和制约乡村教师的内驱成长的重要因素。

培植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路径。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是坚守和奉献乡村内在和本质的动力源泉,培植了浓厚乡土情怀的教师,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乡村教育责任并在专业发展之路上孜孜以求,能把奉献乡村教育事业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即便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因此,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植,就成为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路径。

培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现实路径。

一是师范院校面向乡村教育的生源选拔需要“定向”和“精准”。在基础教育越发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和“互联网+”背景下,对乡村教师的源头进行定向招生和精准选拔,以及个性化培养已经具备了成熟条件。国家提倡“本土化培养”、公费教育等形式,启发各级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积极推进协同育人,通过招生计划单列、预留教师编制、校内二次遴选、统一编排行政班等措施,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师资。定向招收乡村教师,职业意愿和职业潜力是选拔和录取的关键考核点,可依托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岗优秀乡村教师师德实践能力、知识结构、专业标准、职业胜任力等数据,提炼优秀乡村教师的基本特征和素质构成,为精准定向选拔录取乡村师范生制定专业标准,从考生中选拔真正适合、热爱乡村教育,甘心扎根于乡村教育的好苗子。

二是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必须基于乡村独特实际按需施策。主要由师范院校承担的职前培养课程必须“乡土化”,从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改革到培养模式变化和课程设置等,都要基于乡村独特实际;在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开辟方面加大利用乡村资源,让师范生触碰到乡村教育最柔弱的地方,把职业技能培养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还可同步建立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数据库,将中小学到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对接,不仅可辅助选拔稳定的乡村师源,还能实现乡村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最后需要建立乡村教师培训联盟,推动乡村教师培训精准高效,培训方构建乡村教师分层培训体系,彰显培训内容的乡土性,培训导师真正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教师,与之结为成长共同体,按需施训。

三是乡村教师群体和社会力量内外发力提高乡村教师文化自信。乡村文化的弱化有主客观原因,乡村教师文化自信的重建应该先从其自身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实践入手,从乡村教师自身和社会环境创设两方面共同发力。首先需要乡村教师开发实施乡土课程来彰显自身专业特色且实现专业成长,从情感上认同乡村和乡村文化,从行动上主动作为重建乡村文化;其次需要全社会充分认识到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国家战略上的引擎作用,形成合力改善乡村教师生存与工作环境,营造提升其文化自信的氛围;再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乡村学校自身还需要坚持制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成各类发展联盟探索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内涵,学生和家长充分尊重和爱惜乡村教师劳动成果,鼓励乡村教师参与到由校内到校外的所有乡村文化振兴行动中去。

四是促进乡村教师成长的宽松政策制度需要更多更快出台。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乡村教师经费补贴和住房优惠等都有明确条文,需要落地落实。地方政府应尽最大可能解决教师切实利益,落实“乡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拓宽乡村教师荣誉职称晋升渠道,在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方面激发乡村教师的智慧才华,既要减轻乡村教师工作负担,又要认同培育学生乡土情怀的工作业绩等;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还应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南,在考核评价层面引导乡村教师真正践行以乡土文化培育为核心的全面育人模式,这样乡村教师亲近乡村、回归乡村、成长乡村、奉献乡村的专业成长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作者/肖锦川,系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