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服务封管控区 高效对接生活有保障 多元合力服务有温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27 12:57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东城区建国门、安定门等多个街道部分区域被划为封管控区。东城区迅速集结下沉干部、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等多方力量,组成封管控区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前线指挥部,筑起有力的抗疫防线和服务堡垒。配送物资保障居民生活所需,“绿色通道”保障居民及时就医……在封管控区战“疫”一线,下沉干部、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等化身“全能大白”,身兼多职、无所不能。他们不停地穿梭于胡同中、楼道间,全方位保障封管控区居民日常生活平稳有序,忙碌的身影收获了居民的不断点赞。

建国门街道

“大白”“小蓝”闭环接力服务

5月20日出现确诊病例后,建国门街道成立三支应急队伍进驻封管控区,全方位保障居民生活。

在东总布社区封管控区,20余位“大白”组成了青年先锋队临时党支部。他们多以“90后”为主,分为物资组、医疗组、信息组、入户组等。“入户组每天下户收集居民需求,再统筹派发给物资组、医疗组等执行。封管控区外还有工作人员对接,专门负责购物、买药等‘跑腿’工作。‘大白’‘小蓝’们形成一个闭环,接力为居民服务。”封管控区东总布社区工作组组长王成说。

“这位居民的中药需要今天取,一共7付,这是取药信息。”5月23日上午,封管控区外工作人员梁雪收到封管控区内的“跑腿派单”,立即穿好防晒衣、骑上电动车,直奔东直门中医院。来回50分钟,将中药送到封管控区的集中配送点后,她又转身奔向了别的医院。

封管控区赵家楼社区工作组负责的区域范围更大,有10栋楼、9个院,超2000人。楼密人多,工作组开动脑筋,利用高效的网格化管理,将楼门纳入“格”中,精准服务居民。

哪位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下单购物?哪户人家有慢病患者,需要申请“绿色通道”陪同就医?长期的社区工作经验让网格工作组组长戴倩、徐爽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她们以楼门为单位,每天通过入户和短信、微信群等了解居民需求,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为居民买药送药,遇到需要就医的,则第一时间帮助申请“绿色通道”陪同就医。

因在院落中采集到了环境样本阳性,顶银胡同内部分居民被陆续转运至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居民们放心不下心爱的花草和宠物,社工于蔚然便会抽空前来照顾。

封控区里留下了约300只鸽子,还有7只猫、一窝仓鼠。“最费劲儿的是喂鸽子,约300只鸽子分在三个院。”鸽子笼都在房顶上,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穿着鞋套,“全副武装”地爬梯子本就不利索,天气又热,每次喂完鸽子回来,手套里都能倒出水来。

其中一个“养鸽大户”,一人就养了150只鸽子,他在转运之前将鸽子郑重托付给社工们,每天鸽粮的比例是多少、哪些鸽子要精心养……一一都有交代。此外,这位居民还养了花、种了菜,养了一缸银龙鱼、一只猫。于蔚然喂完鸽子,还要帮着浇花、喂鱼、喂猫。他说:“既然居民托付给我们了,那一定要管好管到底。”

安定门街道

“东城社工”当好全天候“客服”

“您好,我是申海雁,您有什么事?”已是晚上11点半,安定门街道钟楼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申海雁接起电话时,声音几近沙哑,可她还是耐心、细致地询问着居民的需求,并一一记录下来。

5月22日,安定门街道新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例,钟楼湾社区内钟库胡同、钟楼湾胡同划为封管控区。即便之前有应急预案和演练,但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老旧平房院来说,落实封管控区防控措施后的大事小情还需要社工们一点点推进。流调排查、核酸检测、卡口管控,社区里的日常工作也是一刻不能落下,申海雁带着社工们迎难而上,既守住了疫情防控的“严”,也尽显社区服务的“暖”。

“申书记,胡同怎么突然封了?”“申书记,要封到什么时候?”“快递怎么取?”面对居民的焦虑,申海雁一一耐心地解答、劝慰,常常是刚挂断上一个电话,下一个又打了进来。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申海雁和社工们顾不上回家,直接睡在了办公室。

申海雁介绍,封管控区里建立了微信群,居民们遇到了生活难题可直接“在线下单”,由社工、志愿者和驻区单位对接。除了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还为需要特殊救护的居民开辟了“绿色通道”。

钟库胡同1号院的魏先生因病需要定期透析,社区及时与北京市第六医院协调,重新制定了透析时间安排。“因为封控区居民就医需要全程闭环,我们就与第六医院协商,将时间定在每周一、三、五的下午5点半。医院提前准备好单独的病房,再派救护车来回接送。”封控第二天,魏先生顺利完成了透析。社工付涵允、张颖全程陪同,直到当晚10点多将魏先生安全送到家。

及时解决居民就医难题,与前期的未雨绸缪是分不开的。为便于管理,安定门街道快速建立并完善封管控区7项台账,即基本信息台账、重点群体台账、封管控区户情户况台账、工作人员台账、体温监测台账、核酸检测台账、保洁消杀台账,确保区域内管得严、做得实、服务好。

封管控当天,钟楼湾社区还迎来了一位“新客人”——钟库胡同4号院的吴女士与爱人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回到了家中。申海雁与管片主任薄恩华第一时间与吴女士取得联系,询问有什么需求。“因为小两口之前已经为迎接小宝宝做好了准备,所以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殊需求。”申海雁说。即便如此,二人还是反复叮嘱吴女士:“我们都是24小时开机,您有需要随时打电话就行。”

北新桥街道

一张便民卡搭建战“疫”连心桥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后永康胡同6号院、26号院、乙26号院划为封控区,另有部分院落划为管控区。北新桥街道积极做好封管控区内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由下沉干部、街道机关干部及前永康社区社工组成的13人“大白”队伍迅速进驻,将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为解决居民的急事、难事,北新桥街道统筹规划,联动相关部门、社区、辖区商户推出了便民服务热线卡。换煤气罐、水电气应急抢修、便民菜站、老年餐桌、开药就医、其他应急服务,居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这张小小的卡片联系到工作人员或专业部门、指定商家,及时得到解决。

“您好,这是给您的便民服务热线卡,有生活难题可以随时联系求助。”工作人员将卡片一一送至居家隔离人员手中,并耐心介绍用途及要点。居民们乐呵呵地接过卡片说:“虽然不能出门,有了这张卡片和咱们的服务团队,心里踏实多了!”

这张小卡片很快也派上了用场——5月24日,封控区内的居民方先生拨打了卡片上的电话,称自家的灯管坏了。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商家为其采购,经消毒后零接触送到居民家门口。“非常实用、贴心,感谢工作人员细心、周到的服务!”方先生动情地说道。

体育馆路街道

全时守候安抚密接人员

“混检一管阳性。”5月22日凌晨4点,伴随一个急促的电话,刚睡下不到5小时的体育馆路街道葱店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思冲出了家门。

到达社区后,根据安排,陈思和同事负责对接速8酒店。“组织疑似人员进行核酸筛查、抗原自检测,电话询问疑似人员的行动轨迹进行疑点筛查……”从接到电话到阳性病例确定为速8酒店的住客,再到之后酒店密接人员分拨转运,陈思几乎一直守在酒店门口。

酒店被封控后,尚未转运的密接人员心情逐渐焦躁。为了舒缓大家的情绪,陈思联系酒店工作人员,并加了相关人员的微信,用微信一遍遍给大家解释隔离政策和隔离安排。在等待转运的时间,为了保证酒店内人员的用餐,陈思和同事们穿着防护服,一趟趟为大家送去食物和饮用水。35℃的高温下,透过面屏,陈思的脸红彤彤的,衣服早已经被汗水湿透。

“密接人员全部转运完毕,大数据排查、社区封闭卡口值守、地区核酸检测……还有大量的疫情防控工作等待我们去协调安排。”虽然手边的事儿一大堆,但陈思心里始终牵挂着酒店的隔离人员,一有空就发个微信询问,“你们在那边住得怎么样?吃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们。”

东四街道

“三个一”制度及时解决居民诉求

5月24日,按照上级要求,东四二条11号院、13号院划定为封控区。当天,由21位工作人员组成的封控区保障组紧急入驻封控区。

“门口守候的工作人员将菜放到楼门口,再由楼长送到居民家门口,打通服务封控区居民‘最后一百米’。”封控区保障组负责人介绍,封控区内临时实行楼长负责制,5栋居民楼分别安排一名社工担任楼长,配备一名物业工作人员配合上门服务工作。

高考备考、孕妇产检、外出看病……各楼楼长逐户上门搜集居民诉求,并配备两名工作人员对居民诉求进行集中受理和统一梳理,建立“一诉一清单、一单一调度、一日一清零”的“三个一”诉求解决制度。

“我孕期7个月,突然腹痛,需要紧急就医,希望社区帮助安排。”5月25日下午,封控区热线工作组卢海文接到居民求助电话。封控区指挥部立即向上级请示,得到批准后紧急协调120救护车实行闭环管理转送医院,女社工吴丽上楼接转孕妇,街道派专人去医院全程进行陪护,确保点对点安全返回封控区。

封控期间,物业配备7名工作人员进行快递配送、生活垃圾清运等工作。在封控区外围,东四派出所派驻8名警务工作人员进行24小时轮岗值守,确保封控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通讯员 李滢 刘旭阳 李冬梅 庄蕊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