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周女士的手机莫名其妙地一直弹出广告,而且无法关闭。专业人员检查发现,她的手机桌面上存在一款没有文件名、图标透明的不法软件。据新华社报道,,这类不法软件不仅耗电、耗流量,推送各类广告令机主不胜其扰,还往往过度索权,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之前,手机App的主要问题是强制下载、过度索权、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工信部门近年来通过技术检测、公开通报、下架处理等治理手段,净化了App生态,维护了机主权益。然而,App“旧病”尚未根除,又冒出新问题,比如“透明App”就是新发现的一类肆意侵权的流氓软件,给机主带来多种危害。
可以说透明App是到目前为止最狡猾的一类App。其一,这类软件没有文件名且图标是透明的,隐藏于手机桌面让人难发现;其二,这类软件在机主不知不觉中偷偷安装在手机中,防不胜防;其三,“吸金”套路有多种,或推送广告赚取分红,或恶意扣费。另外,侵权者藏得很深,“想投诉也不知道投诉谁”。
这类透明App比过去那些侵权App更为恶劣。除了强制推送广告、耗电、耗流量外,恶意扣费侵害了机主多种消费权益。而且,还窃取个人信息,侵犯了机主隐私权,也为电信诈骗埋下隐患。因此,从手机机主到有关方面,都应该把透明App列为重点防范和治理对象,阻断其下载路径,精准打击背后“元凶”。
此次媒体报道,既公开提醒手机用户高度警惕透明App“偷袭”,比如一旦发现电量、流量消耗过快,广告推送不停,就应该怀疑是透明App作乱,应通过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和处置;也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类App的侵权行为。广东通信管理部门将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其他地方监管部门也要及时出手整治。
由于一般手机用户很难发现、很难卸载透明App,这就需要专业机构、监管部门承担更多责任。比如腾讯手机管家目前甄别出透明App不法软件样本共500多万份。这为下一步精准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而要有效治理透明App,需要职能部门从受理用户举报、扩大检测范围、查处背后的违规者等方面入手。
截至今年2月末,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35万款。而在2021年,工信部对208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这意味着对手机App的检测能力大幅提升,将近90%的App被检测。但透明App出现表明不断有新的不法App偷偷登场,只有扩大检测范围覆盖所有App,才有望不给这类App出场机会。
透明App究竟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进入机主手机桌面,只有调查清楚,才能有效拦截。虽然一些用户、某些专家发现或者分析了这类App下载路径,但未必全面、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查清透明App下载、安装、获利的渠道和套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整治,是保护机主合法权益、打击这类App的有效手段。
此前治理违规App,下架处理是比较重的处罚。对于透明App,不能止于下架处理,因为一般手机商城里没有透明App,下架处理作用不大。唯有查明透明App背后的运营商是谁,然后依法从严从重开出罚单,才有望起到惩戒和警示作用。今天,通过技术手段调查这类App的“元凶”和“帮凶”显然不难。
《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规定》等规章,为治理透明App流氓行径提供了法律依据。希望有关方面以“技术”与“制度”作为“武器”,对透明App侵权行为大声说“不”。
文/冯海宁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