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放慢生活脚步的同时,更加注意到自己与家人的健康。5月1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情绪管理与健康》一书作者王春勇,他表示,关爱家人,需要关注边亲人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他们的情绪。
王春勇告诉记者,许多疾病都是“病由心生”,而调整好心情,比单纯地听从网上的养生技巧更重要。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不用多说。那么如何做好情绪管理呢?”用人文思想武装自己,学会智慧,而不是任性地面对矛盾和冲突是关键。
王春勇介绍,中医学认为,产生疾病的原因,主要分为外感、内伤两部分。
他说,不良情绪是产生内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中医称为情志致病,在《黄帝内经》中讲“百病皆由气来生”。临床中发现太多的疾病,因情绪而起,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胰腺炎、肠梗阻,到一些常见的病,如胃炎、头痛、眩晕、风湿、失眠等,都能找到不良情绪的影子。
王春勇表示,如果情绪失于管理,身体易疾病丛生。当前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过度强调数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的主观感受关注越来越少,对患者的社会-心理状态也缺乏了解。
而作为中医大夫,他从临床发现,关注患者与疾病伴随的病态情绪,可以更全面地考察疾病, 在正常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情绪管理,运用人文医学的内容来丰富和完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生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
带着这些实战经验,他编著了《情绪管理与健康》一书,通过170多个临床一线故事,详细阐述了不良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王春勇说,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心理问题可以导致躯体问题。现代的医学模式提出疾病治疗需要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要真正落实这种转换,就离不开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文在医疗中协同发展。
他表示,患者的疾病一方面在“生理”层面,需要精湛的医学技术来帮助和救治,恢复其健康的自主性。
而另一方面在“社会-心理”层面,需要适宜的医学人文内容开展疗愈,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患者更好地适应和调整“社会-心理”状态,来促进其恢复健康。健康既需要医学技术,又需要医学人文,二者兼有,就会使治疗疾病的效果大大提高。
王春勇告诉记者,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促进自己的健康。
在病痛时,需要依靠精湛的技术来帮助,更需要有好心态、好情绪来调养。如果在疾病治疗中,单纯强调技术,对人文重视不足,医生和患者就会在疾病疗愈中,更容易遇到困境和瓶颈,影响疾病痊愈。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