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北京青年报获悉,为积极落实银保监会有关工作部署,北京银保监局结合北京“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市情农情,印发《北京银保监局办公室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督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围绕北京打造“种业之都”、建设平谷“农业中关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优化金融产品服务供给,稳步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提升保险保障水平,助力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截至去年末北京主要中资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648.52亿元 较年初增长20%
近年来,北京银保监局全面推动做好“三农”工作,积极引领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以优质金融服务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1年末,辖内主要中资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648.52亿元,较年初增长20%,14家法人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2.14亿元,较年初增长28.23%,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3.72个百分点;2021年,辖内保险机构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42.2亿元。
力争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通知》强调,以确保涉农金融投入稳定增长为总目标,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银行机构应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信贷支持,提升信贷产品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性,增加中长期信贷供给和信贷投放,力争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涉农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对市场前景好的特殊困难行业企业给予“无缝续贷”。其中,政策性银行、大中型银行北京分行应积极向总行争取资源支持,给予普惠型涉农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
同时,银行保险机构都应把服务乡村振兴与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持续优化多元化、有序竞争、互相补充的涉农金融供给体系,避免过度竞争、不当竞争;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各项数字技术提高涉农主体融资便利度,努力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稳妥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整村宅改贷款等业务
《通知》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优化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一是保障首都“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支持北京农业设施改造,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保障首都粮食安全。二是优先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推动北京打造“种业之都”,聚焦北京优势特色物种种质创制、种业技术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信贷支持,探索开展种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种业科技中长期贷款业务,创新种业保险产品。大力支持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积极探索特大城市郊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推动平谷区建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
三是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及乡村建设金融投入。围绕北京休闲农业与民俗旅游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产品产销、绿色循环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大棚设施抵押融资业务,稳妥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整村宅改贷款等业务。
四是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推动促进本市农民增收。围绕进城农民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金融需求,研发专属产品,破解进城农民因资产和信用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题,加强对进城农民意外伤害、疾病等风险保障。积极支持农民创业就业、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以结对帮扶、产业带动、就业支持、消费增收等多种方式,支持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
五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充分运用北京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规模养殖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针对有信贷需求但暂未获得融资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重点金融辅导,积极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首贷、信用贷。
六是增强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作用。加快发展应对地震、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保险业务,积极参与粮食蔬菜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果树价格保险和产量保险试点,积极开发果树、花卉、蜂保险新险种,大力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七是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市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交流,推动建设集合涉农主体交易、信用、税务、社保等信息共享平台,拓展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渠道,积极开展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及授信统计,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农户经营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