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每日新增还在高位。现阶段,为何连续、多次的核酸检测具有科学性、必要性?在核酸检测时如何避免交叉感染风险?记者就此专访上海市同仁医院副院长、检验科主任盛慧明。
盛慧明介绍,反复进行核酸检测,主要是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几大特征:第一,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具有潜伏期,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其潜伏期多为3至7天,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的主要在4天左右。这意味着,病毒复制有一个过程,潜伏期病毒量若低于最低检测限值,则仍呈阴性,当病毒复制量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被检出。第二,人体自身具有免疫能力,本轮上海疫情中有大量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其临床症状轻,但仍具传染性,且隐匿性强。核酸检测作为客观指标,可以尽快在大人群中找出这些感染者,阻断传染源。第三,目前的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是将样本中的病毒RNA提取出来,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将病毒基因序列扩增,但它需要一定的病毒载量。感染者需在短期内的多次检测后才达到可被扩增的病毒复制量。第四,单一采样时间点、不同采样人员的手势等原因可能造成偏差,且少部分感染者存在间歇性排毒现象。
“因此,连续、多次的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科学、必要确诊依据,也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基础。”盛慧明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尽早从大人群中把阳性感染者找出来,“对于现阶段的上海而言,这项任务是紧迫且必须的,这样才能巩固前阶段清零攻坚行动成果,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
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有市民提出疑虑,认为大规模反复筛查增加了传染风险。盛慧明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很惊人,核酸检测时的最大风险点来自脱口罩的间隙。”因此,市民必须保持社交距离,脱口罩时间尽可能短,且尽量不要吸气。核酸检测完毕后应尽快离开,在路线划定上也应以单向为佳。
文/黄杨子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