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出“假阳性”报告!市委书记斥其“不负责任”:暂停合作并曝光
政知见
2022-04-24
+ 关注

今天(4月24日)的话题,是安徽合肥的疫情防控。

4月23日上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主持召开第31次市疫防工作视频会商会。

他提到,对干扰防疫大局者要依法处置。“对个别不负责任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要暂停与其合作并向社会公布”。

疫前演练第二天,合肥出现确诊病例

近期,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疫情。

政知君注意到,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4月17日下午1点至6点,合肥展开了一场代号“雨前行动—2022”的疫前演练。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相比其他城市区县级或局部单位的疫情应急演练,合肥此次演练在规模上较大。全城4000多个小区,1000多台(套)车辆,约20万人员参加了演练。

在演练的第二天(4月18日),合肥蜀山区出现了5名确诊病例。

4月18日23时10分,《合肥日报》发布通报称,4月13日,一外地返肥人员故意隐瞒行程,其在合肥南站核酸检测为阴性,返家后至4月15日实行居家观察3天2检为阴性。

4月18日,其外孙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发热门诊核酸检测中初筛阳性,经复核确认为阳性。经核酸检测,其共同生活的四名家人均呈阳性。

4月18日23时18分,《合肥日报》发布消息称,合肥市已划定敏感区域。当地媒体称,合肥市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已经划定,不在“三区”范围的群众,合肥市不要求上班上学携带核酸检测报告。

“一个人的故意隐瞒,带来一座城的巨大隐患”

合肥出现病例当天(4月18日下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主持召开第26次市疫防工作视频会商会,重点研判蜀山区“4·18”疫情。

那次会议提到,“各交通站场和86个道口不仅要严格落实双码核验、双检采集,而且要善于识破瞒报谎报的伎俩,有疑必问,问则到底,尽力不让一个‘疑点’过关。”

“总有极少数人故意隐瞒行程轨迹,对疫情防控带来极大隐患,今后发现一起都将毫不留情及时严肃追究一起,并向社会公布。”

随后4天,虞爱华都在研判蜀山区“4·18”疫情。

合肥的会议提到,在“4·18”疫情中,一个人的故意隐瞒,带来一座城的巨大隐患,公安机关已依法对相关人员立案侦查。今后对于类似瞒报谎报旅居史接触史,故意逃避查验防控者,将依法严处,绝不纵容。也希望广大市民拨打12345举报。

合肥要求,从市民呼声中找短板,在建议批评中查不足。“对急危重症患者,无论有没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都要按规范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得到及时救治。”

市委书记两度提要求

政知君注意到,在最近的这两次会议上,虞爱华都关注到了一些不负责任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

4月22日6时,虞爱华主持召开第30次市疫防工作视频会商会。

“风险无处不在,没暴露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一发现问题就可能是大问题。”那次会议提到,对第三方检测机构要从严管理,“黄牌警告”速度慢、质量低、服务差等问题,对屡现“假阳性”的要果断处罚,先暂停其在肥检测工作。

4月23日上午,虞爱华主持召开第31次市疫防工作视频会商会。

会议提到,要继续依法落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对干扰防疫大局者要依法处置。

“对个别不负责任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要暂停与其合作并向社会公布。对泄露个人隐私者、对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恐慌者、对失责渎职者,都要立即依纪依规查处。”

4月23日13时54分,“合肥发布”发布了《合肥对两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给予警告并暂停合作的通报》。

通报中提到,4月22日, 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在蜀山区区域核酸检测中,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影响合肥市对疫情形势及时研判,更为严重的是,此前已多次发生类似情况,有的还几次出具“假阳性”报告,严重干扰了合肥疫情防控大局。

经研究,决定对上述两家实验室给予警告,立即暂停两家实验室在合肥市范围内的合作业务,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各单位要立即按此要求严格执行。

通报中提到,“今后无论哪家检测机构,如有类似情形,一律照此处理。”

据澎湃报道,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称,如果有足够证据证明相关人士故意出具“假阳性”报告,这还是有可能构成犯罪的。这主要涉及刑法第229条第1款规定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适用问题。

4月24日,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通告中提到,核酸采样检测必须科学精准,采样试剂必须保证质量,避免测不快、测不准问题,既要防“假阳性”,也要防“假阴性”。

合肥市疫防指挥部决定,在原规定阳性样本必留的基础上,阴性样本也必须留存至少3天,以备复查核对。合肥市欢迎全国更多实力强、信誉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入驻合作。

资料|新华社 人民网 合肥发布 合肥日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
校对/项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