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和竞赛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会上,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地面服务部副总经理张新获得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张新心潮起伏:“我就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这份荣誉应该属于所有舍家忘我、坚守数月的中航人!”
高标准 筑牢安全防线
回忆起冬奥保障期间的点点滴滴,张新总是反复提到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同事们,“机坪上只有零下10℃,大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面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冷风一吹,冻得刺骨。有个员工回到休息区,摘下手套才发现手上竟然长满了红疹。但大家却说‘咱现在干的是国家大事,这点累不算啥’!”
张新是中航集团冬奥保障团队中的一员,作为地服冬(残)奥“前沿指挥负责人”,三次进入保障闭环,冲锋在前,高效协调处理各类保障情况。面对荣誉,张新说,从中航集团总部到一线保障岗位,所有中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真诚奉献、默默耕耘,大家协力齐心,形成了冬奥保障的强大合力。
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是冬奥航班运输保障的关键问题,着力实现机场地面保障人员、执行飞行任务人员、驻冬奥村工作人员、观赛人员全部“零感染”,是中航集团的目标。为此,集团根据冬奥疫情防控要求,对参与冬奥保障人员采取了“全体进闭环、三个不交叉”的措施,并派出包括张新在内的2名总经理级和11名高级经理级领导进入闭环区,成立了冬奥保障战时党支部,建立冬奥保障最前沿的指挥中枢,靠前指挥、内外联动。
张新是战时党支部中的一员,他和同事们在“两集中”内部打造了一个高效的地面保障指挥系统,全面掌握航班运行动态,盯紧每一个航班、每一个环节,遇到特殊情况,现场沟通协调,现场拍板处置,确保保障工作一刻也不停,一步也不错。
实作风 打造优质服务
“集体是最坚强的后盾。得益于保障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经验,和疫情防控中不断总结完善的运输保障服务流程,我们很快就拿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进出港高峰行李运行服务保障方案。”张新说。
受疫情防控要求、保障空间限制以及内外部工作接口众多等因素影响,首都机场涉奥地面保障流程需要重新设计,行李保障亦成为整个机场团队保障环节中的重点与难点。由于熟悉现场环境且拥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张新被机场运行团队紧急抽调,参加冬奥航空运输行李保障工作专班,多次与冬奥组委各业务领域、首都机场各驻场单位进行研讨,挖掘问题点,连夜牵头制定了冬奥进出港高峰行李运行服务保障方案。初步方案形成后,张新和专班成员不断进行思想碰撞,推敲每一个风险点,反复优化修订了10余版,才确定了最终的流程,既满足疫情防控要求又保障旅客进出顺畅,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冬(残)奥会地面服务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
2月18日,中航集团响应民航局要求,一方面做好从冬奥村到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冬奥离港航班闭环运行保障,一方面要在34个小时内完成T3航站楼所有国内航班向T2航站楼的转场,以保障冬奥离港高峰顺畅。面对瞬时集中的冬奥离港高峰人数和应急工作安排,张新和同事们在首都机场“两集中”冬奥保障区域里,现场沟通,随时研判,快速决策。原本在外界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在全体中航人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
强力度 保障进出顺畅
2月20日晚,正当人们沉浸于冬奥会闭幕式的喜庆祥和,张新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他说:“20号早7点进场,一直不停歇地干到21号下午4点多,那是真的累啊。咱就拿行李分拣来说,那天139名行李装卸员一共办了1万1千多件行李,有三分之一的大件行李无法直接到达T3E楼的分拣大厅,全都是靠人工搬运,总重量达 212 吨,全程下来每名装卸员实际搬运行李总重量都在5 吨左右。”
张新说最让他感动的是同事们奋斗拼搏的那股昂扬激情。保障冬奥离港高峰期间,国航地服的装卸员们穿着防护服连续搬运四五个小时,刚刚有间隙脱下防护服,喝了一口水,又听到下一个航班的保障通知。他们什么话都没说,立刻放下水瓶,穿上新的防护服投入到工作之中,“他们的眼里只有活儿,只有任务。”张新说,他想利用航班间隙让部分员工稍事休息,话音落了很久,却没有人回应。张新也常常是阶段性忙完回酒店吃降压药后,稍稍平复一下,继续到航站楼与同事们携手战斗。
自2021年进入冬奥测试赛阶段以来,中航集团不断收到北京市委、民航局、体育总局等相关政府单位、其他航空公司及社会各界的表扬感谢,并多次收到北京冬奥组委的感谢信,获得高度评价,取得了安全上万无一失和运输服务保障“零失误”“零投诉”“零感染”的优异成绩。
从人民大会堂领奖归来,张新当天下午就又投入到航班保障任务中。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张新说:“这个荣誉是大家的,集体的力量让我们勇往直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天际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