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子而言,若是谈及对于母校的深情,定离不开那见证了沧桑的历史、静静流淌的丽娃河。清清的河水,曲折的小径,花香四溢,柳绿成荫。岁月被人带来,又随着流水淌向下一处河湾,只不过在美丽的校园里,丽娃河是拥有最多故事的地方。
2021年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七十诞辰,任凭时光匆匆,却难忘青葱岁月。为庆祝母校诞辰,1977级—1989级中文系校友为纪念曾经的珍贵时光,纷纷献上自己关于母校的记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其整理收录,整合成《我们的八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回忆录》,这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回忆录,因为这份回忆开始的1977年太过于特殊,因为这一批师大中文系学子的笔触太过于细腻而柔情,因为这之中包含了太多人生命倔强的呐喊,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融化在学子心中的久久不能平息的激荡。
《我们的八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与拼搏的回忆录。在混乱与动荡的时代中经受过折磨与考验的人,才明白书籍的可贵,才更加珍惜知识。而那个时代华师大的学子们更是有着“把失去的光阴追回来,莫让年华付流水”的信念,在新的思想解放、朝气蓬勃的现代社会中,奋力绘制属于自己的蓝图。多年之后,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师大学子们回首曾经拼搏的岁月,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回味。77级校友李宗贤在他的回忆录中感谢了时代的眷顾。当年在校园里听到关于思想大解放以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李宗贤不禁热泪盈眶,他的这份回忆,既是对于自身思想解放的感动,更是包含文学专业学子对于人的关怀。常常会听到“文学就是人学”的命题,这命题的真实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尤为真切地被检验,被推翻,而后又继续被证实。在宏大的时代潮流中,个人不过是一个再微不足道的存在了,然而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执笔作桨,勇于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当然,关于母校的回忆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只有将的大家的记忆的都拼凑在一起,这样的回忆才算完整。校友之一黄寅在书中介绍了她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回忆。其中《读研琐忆》提及了她与研究生导师万云骏先生的轶事,以轻松的字词描绘了导师在其读研究生时期的各种样貌——老师的形象是饱满丰富的。他喜欢昆曲,在班上有同学去世时还能参加昆曲联谊的开幕仪式,是一个心大的人。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使昆曲更好地走向大众,上海昆剧团在每周日下午举办“昆曲茶座”,但万先生年事已高,不方便外出,于是让包括黄寅在内的学生去参加了这个茶座,跟着昆曲老师拍曲半年有余,而她最后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汤显祖戏剧创作观,“误打误撞”完成了硕士论文。黄寅的笔下,万先生是一个旧时知识分子的形象,不苟言笑,气质严肃,但也有着常人都有的一颗“闲心”,学校老师夫妻间吵架,老师之间吵架,他都知道,看热闹之余还会给你来一句“都是分房子‘惹’的”的题外话,也不知他到底是懂事还是不懂事。
万云骏著《诗词曲欣赏》,东方出版中心
这也是一部关于同窗老友的回忆录。全书收录的五十篇稿件中,半数以上涵盖了师大学子对于老同学们的怀念。在狭小的宿舍中一同挑灯夜读,在丽娃河畔谈谈人生理想,互相评论粗糙的文辞诗稿,在物质尚不富裕的日子里,只要是同学们聚在一起,一定能获得精神上最滋润的养分,这或许是除了中文系之外的其他院系不容易获得的最纯粹的快乐吧。最具代表性的是校友冯乔在其《七七级备忘录》里提到了他与77级同学与高考的故事。1997年冯乔与上海电视台摄影组一同走进了陕西路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档案馆,在封尘许久的文件库里找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档案。“1977年,停顿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一朝恢复,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一件大事,也是千百万青年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王小鹰、徐莉莉、糜若焉、王意如……每个人的经历拎出来,都是一部回环曲折的小说。“高考从废除到恢复”、“赶上了头班车”、“唯一在冬天里举行的考试”、“东方红与蝶恋花”,一个个小标题犹如一幅幅定格的画面,记录着他们高考时期艰难的学习生活,一幅幅准华东师范大学学子努力学习的画面跃然纸上。作家李劼说,“在我离开学校之前,几乎天天早晨跑到河边对着河水,坐在河岸边的草地上静心,打坐。谈人生,跟女孩子聊恶梦美梦白日梦。”
同时,这也是一部关于教书育人的先师们的回忆录。有许多校友在回忆录中提及了他们的老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儿有“现代汉语”版绕口令,有欲扬先抑的“基础写作”,更有激情燃烧的“俄罗斯文学”、旁征博引的“中国古代文学”……老一辈先生们对于知识的热忱完完全全传递到了下一批闪着对知识渴求的光芒的纯净的眼睛里。老师们身上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旧迸发着强大的信仰的光芒。校友钱虹描写了四个老师。徐中玉先生勤劳敬业,办公桌前总是堆着处理不完的文件和书籍。他为人正直,钱谷融先生曾如是评曰:“他实在是又能干,又肯干,敢作敢为,只要义之所在,他都会挺身而出,绝不瞻前顾后,不像我这个人,又懒散又无能。”如果说徐中玉老师对钱虹职业和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那么钱谷融老师就是对其学习有着莫大的帮助,他教会了钱虹如何学好文学,如何对待文学以及如何从文学中感悟人生的道理,并以身作则,虚怀若谷地活了一辈子。
最后,这更是一部关于母校华师大的回忆录。哪怕曾经充斥泪水与汗水,但留存在每一个校友心中的回忆都有着深深浅浅的美好的印记。在校友林放的回忆中,我们仿佛重见了复校初期那破损的文史楼门窗、操场的煤渣跑道、油印的外语教材……一幕幕关于母校的老照片被无数学子记在了心间,他们与母校共同成长着,共同丰富着,辉煌也好,跌宕也罢,只要是共同经历过,回首时便能获得纯粹的感恩与平静。校友郭梅通过回忆她在校时校园的风景,校园的学习生活点滴来展现出华东师范大学昔日的风采,那是暮秋的傍晚,下着小雨不撑伞漫步在小径里的江南风光;是课堂上学习的美好意象;是课后的食堂里美味的饭菜和同学之间的嬉闹。这一切的一切在回忆里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珍贵。
《我们的八十年代——华东师大中文系校友回忆录》承载着众多校友的青春回忆,叙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人的校园生活,更让我们有机会靠近曾经灰暗的历史下所孕育的新的反思的力量。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学子们孜孜不倦,笔耕不息。不断求知,不断探索的时代精神本就令人感慨与动容。这不仅是中文系校友们送给母校的礼物,也是对于曾经迷茫却最终走向正途的时代的最好的褒奖。
来源:文学报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