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的研究生刘林利是一名“体育人”,她小时候曾无比向往奥运舞台,如今,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作为反兴奋剂陪护员和进出控制员,她服务于国家体育馆“冰之帆”。
刘林利在场外等候被抽检的运动员
刘林利的主要任务是全程陪护被抽检的运动员到反兴奋剂检查站接受检查,她还要负责检查站的人员进出控制工作。“专业”是她的代名词。在确定成为反兴奋剂业务领域的志愿者后,刘林利和伙伴们接受了反兴奋剂理论、实操以及情景模拟的全英文测试,经历了十余场考试,才初步具备反兴奋剂业务领域志愿者的能力要求。而这仅仅是开始,“上岗前,我们的团队还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的‘头脑风暴’,两人一组,用英文模拟了很多个运动员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及应急预案,从运动员下场到赛时更衣室、新闻采访区、颁奖区再到兴奋剂检查站,这条流线我们走了无数遍,只为在陪护过程中确保零失误。”刘林利说,“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来形容我们的工作毫不为过,我们需要在比赛前几个小时就到达场馆,在赛后兴奋剂检查结束后才能离开。这就意味着,有时我们要凌晨3点起床,4点出发,有时晚班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下班。”
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刘林利在反兴奋剂检查站工作
此外,刘林利和伙伴们还掌握了一整套通知术语和专业术语。由于赛后检测的通知过程中需要对运动员保持持续关注并较长时间停留在运动员更衣室,因此志愿者在个人防护方面不能有半点马虎。在刘林利看来,反兴奋剂业务领域是冬奥会中专业性最强、严谨性最高、容错度最低、疫情防控压力最大的工作之一,她必须要百分之百地投入。
冬奥会的冰球比赛2月3日就开打了,“冰之帆”上演了女子冰球加拿大对瑞士的第一场比赛,刘林利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陪护任务,她的陪护对象是一位瑞士运动员。“说实话,当我跟小伙伴站在场外等候运动员的那一刻,内心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这将是我跟冬奥运动员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紧张的是,害怕自己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会影响整个流程。”刘林利说。但当她接触到运动员的那一刻,所有的紧张与不安都烟消云散,对方很耐心地听她讲解检测流程,并一起抵达更衣室。进入运动员更衣室后,输球的瑞士球员们情绪都十分低落,有人甚至哭出了声。也曾经是一名运动员的刘林利对这样的场面深有体会,但反兴奋剂检测的流程必须要严格执行,她等待那名被抽测的运动员换好衣服后,陪她一起前往检查站,顺利完成了“首单”任务。
3月5日的冬残奥会男子冰球比赛,是中国残奥冰球队历史上第一次亮相冬残奥会,刘林利当天负责反兴奋剂检查站进出控制的工作。下班之后,她在现场见证了中国队首战大捷,情不自禁地与观众一起起立鼓掌。“如果说冬奥会展示的是人类在冰雪运动中最巅峰的竞技之美,那么冬残奥会展示的就是人类在冰雪运动中最坚强的灵魂之美。”刘林利总是能以“体育人”的身份与运动员产生共鸣。
刘林利圆满完成了反兴奋剂业务领域的志愿服务任务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经历,让刘林利备受鼓舞。同时,她深受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从事体育工作、为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感言
“躬逢盛世,与有荣焉。我们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于一个最好的时代,非常有幸见证‘双奥之城’的诞生,并参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虽然我没有以运动员的身份为国争光,但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却始终都有,这段志愿服务经历帮我圆了一个梦。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把志愿精神一直延续下去。”——刘林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帆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