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花绚烂的北京颁奖广场,到远山萦绕的延庆颁奖广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律专业大三学生鹿家祯,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媒体运行业务领域的专业志愿者,在赛时分别服务于两个赛区的颁奖广场。“这里是升国旗、奏国歌的地方,每当举行颁奖仪式时,颁奖广场就是全世界的焦点,如何通过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鹿家祯说。
鹿家祯的主要工作是在场馆媒体中心、混采区等点位,为来自各国的文字记者提供服务。具体工作包括登记相关信息、将记者引导至相应点位采访、为记者准备饮用水和食品等。
鹿家祯谈到,尽管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大,但每一次细小的服务对应的都是具体的个人。在一次次沟通、一次次尝试之后,他逐渐找到和外媒记者对话的方法,也认识到,“原来讲好中国故事我也能做到”。
讲好中国故事,可以用语言。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语言是基本的沟通技能。鹿家祯除了英语,还会说法语和德语。在颁奖广场这个“小地球村”,鹿家祯的语言优势得到了充分运用。他说:“有一次,在文字记者站席处,我看到一名德国记者正在努力调光给本国运动员拍照,便立刻和同伴一起去帮忙。我用德语和他打招呼,说我们可以帮助你。这位德国记者听到我说的德语,非常高兴,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我们配合默契,很快就完成了拍照工作,这位记者和德国运动员都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讲好中国故事,也可以用“中国礼物”。元宵节那天,驻地酒店为志愿者准备了可以自行组装的多种花灯。下午去场馆工作时,有志愿者提议,把花灯带到场馆增加一些节日气氛。这个想法得到了场馆工作人员的赞同,随后大家一起将花灯布置在场馆的各个角落。没想到花灯也受到了外国媒体记者的喜爱,他们纷纷举起相机拍照。“一位美国转播商的工作人员还找到我,说想带一个中国的灯笼作为礼物送给妈妈,问我哪里可以买到。于是我向他提供了几种购买渠道,并嘱咐他灯笼运输时要防止压坏,最好购买可以折叠的灯笼。”鹿家祯说。看到中国的传统工艺品这么受欢迎,他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讲好中国故事,还可以用图片。鹿家祯擅长摄影,他的摄影作品曾多次获奖。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他当起了颁奖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既有鸟巢璀璨的烟火,也有各国运动员的荣光时刻,还有各领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风采。同时,他还主动承担起临时党支部宣传委员的工作,参与组建了驻地宣传小组,建立志愿服务素材收集管理体系,为志愿服务宣传材料的留存提供了保障。在一次志愿服务中,他还和著名图片社Getty的摄影师进行交流,展示了自己拍摄的图片,向对方讲述图片上的中国故事。
感言
“我们服务于北京颁奖广场和延庆颁奖广场的志愿者只是冬奥盛会万千志愿者的缩影,我们与所有志愿者一起助力、见证冬奥盛会的精彩,我们用实际行动讲述中国故事,赋予中国故事新的时代内涵。身为志愿者,我们要发扬志愿精神,用笑容温暖世界,用奉献拥抱世界,为青春添彩。”——鹿家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