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羲文在户外值守岗位
比赛场馆激战正酣时,也正是场外的交通业务领域志愿者最忙碌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吴羲文,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担任首都体育馆场馆群交通业务领域上下车引导志愿者,他所在的团队负责不同类别客户在不同点位搭乘交通工具时,进行交通引导和回复客户关于交通问题咨询的工作,所服务的客户包括奥运大家庭成员、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
“真正上岗之后,我们时常能看到清晨或是深夜北京的环路状况,并且几乎每天都能遇见帮助我们的班车快速通过的交警。不同的人,一起做同一件事的感觉,真的很好。”吴羲文说。交通志愿者们实行早晚轮班的运行模式,早班的志愿者每天要很早就到达场馆,晚班的志愿者每天要很晚才能离开场馆。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吴羲文和伙伴们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日常。
2月5日晚,当中国队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斩获金牌时,吴羲文正在奥运大家庭的点位做上下车引导服务。当晚21点30分之后,奥运大家庭的宾客们开始集中离开大家庭区,准备乘车,宾客的集中候车乘车给吴羲文和同伴们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压力。那一晚,是大家庭落客区开赛以来第一次面对如此集中的交通需求,志愿者和调度老师、交通经理们按照预案灵活处理,根据宾客们所要前往的目的地进行分流,有序送走了一拨拨宾客,确保了落客区门口的秩序井然。当吴羲文和他的同伴们坐上回到驻地的班车时,已是午夜时分,他们在班车上观看了中国队夺冠的视频,“喜悦和兴奋虽然延迟,但我们依然为中国夺得首金而倍感自豪。”吴羲文说。
所有比赛结束后,吴羲文在首都体育馆留下珍贵纪念
除此之外,吴羲文还负责交通业务领域志愿者团队的日常工作,包括每日排班、每日报送志愿者往返驻地和场馆的班车、帮助交通经理协调处理志愿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为了保障不同客户在搭乘交通工具时能够顺畅高效,志愿者需要掌握场馆不同类别交通工具的具体信息,比如运动员班车的运行时间、媒体班车的不同流线、T3车辆如何预约等等。“对交通信息的了然于心,是我们服务好每一位客户的必备技能。在工作中,大量的外国客户由于语言原因对交通工具的搭乘信息不太熟悉,我们需要掌握关于交通信息方面的专业英文口语表达,来更好地提供交通服务。”吴羲文说。
吴羲文所学的专业是新闻学和国际政治学,这有助于深刻理解人际传播以及跨文化传播,也让他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所有这些平日学习中所积累的,都让吴羲文能够在志愿服务中与宾客交流更加从容,也让他更加尊重多元文化。
吴羲文在首都体育馆签名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于吴羲文而言无疑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结束隔离之后,他想要写一篇与冬奥有关的毕业论文,为自己的大学本科生涯画上一个句号。冬奥让他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友谊,精神上的充盈将会久久存储在他的回忆中,并将激励他继续前行。
感言
“在首体交通业务领域工作的每一天,我们挥手微笑,迎来送往;我们相约朝霞,追逐星光;我们见证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我们不仅见证冬奥会盛况,更有幸成为其中一朵朵独一无二的‘雪花’,燃烧自己,散播光和爱。”——吴羲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帆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