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现在年轻父母对于科学养育的要求也变高了。为了给刚出生的新生儿更好的照顾,不少父母不惜高价聘请月嫂,希望有专业人士帮忙照顾新生婴儿。
近日,西安的田女士在宝宝出生后住进了月子会所,离开月子会所回家时,聘请了在会所期间对孩子照顾不错的月嫂肖某,她每个月花费1.9万元请的月嫂,本想让宝宝得到更好的照顾,却没想到月嫂肖某竟然会多次粗暴对待自己的孩子。
“再闹,我就掐死你!”“姨要打你呢!也要掐你呢!也还要摔你呢!”
西安的田女士没想到,在她查看监控录像时,平日在她面前对孩子照顾得非常精细的月嫂,在仅一周的时间里,她找到了20多条月嫂肖某粗暴对待孩子的情形。
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
在已经知道家中有监控的情况下,肖某多次对孩子施行摔、打、掐、剧烈晃动和挤压等粗暴行为。一个人是多么缺乏自控力和爱心才会这样做?更让人惶恐和担忧的是,这样暴力的举动,竟然是由专业育儿嫂做出来的。
拿着高薪,却把幼儿当成情绪发泄工具。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打着“专业”“金牌”的育儿嫂,又是怎么会进入这一行业的呢?
月薪上万的“金牌”月嫂,服务好坏像是抽盲盒
随着三孩政策的放开,不少月薪上万的“金牌”月嫂供不应求,从家政市场了解到,即便“金牌”月嫂要价不低,预约也往往需要提前至少半年以上。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高涨,为了追求高薪,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月嫂行业。然而高薪背后的服务却不容乐观。月嫂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月嫂证不用培训就能拿”“婴儿遭月嫂虐待”等新闻频频爆出。
此前媒体报道,山东青岛傅先生在调试家里监控时,发现他请的“金牌”月嫂疑似虐待自己40天的女儿,做出打脸、使劲甩婴儿头等动作;向月嫂质问时,月嫂称:这是正常的育婴手法。
不少花高薪请月嫂的人反馈,月嫂的价格和服务风险并不成正比,就像是在抽盲盒,能不能抽到细心和专业的月嫂,靠的全是运气。
“月嫂都快把我弄的产后抑郁了。”赤女士请月嫂的经历并不愉快。“说有催乳师证书,可我生理期涨奶的时候,手法很不专业,弄得我很疼,还要我忍忍,说是大家都这样。此前谈好的三餐两点,也没有实现,只会做简单几样菜,想吃肉还得家人给做。”
忍了一个星期,最后赤女士还是把月嫂辞退了。之后,中介给她推荐其他月嫂,赤女士对“专业”失去了信心,就没有继续用。此后她家里的长辈边在网上学边摸索着,担负起了照顾她和宝宝的事情。
冲着“金牌”去,却得不到“金牌”的服务
早在2016年2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就出台了《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将母婴生活护理人员划分为一到五星级、金牌级这6个等级,并制定了详细的评级标准。
按照上述规范文件,金牌级月嫂的资格认证,注明“取得高级家政服务员资格证书、高级育婴师资格证书和营养配餐师资格证书。经评定合格后可由五星级晋升为金牌级母婴生活护理员。”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金牌月嫂”关键词,对于金牌月嫂的介绍,有专业育儿和月子护理经验,擅长营养餐、通乳、小儿抚触推拿和早教。
实际上,不少消费者冲着“金牌”去,却不能得到“金牌”的服务。有些“金牌”月嫂持有的证件“名不副实”。去年8月,三亚的曹女士通过中介公司,聘请了一位高级母婴护理师贺某香,照看她2月龄的宝宝。然而他们通过监控,无意间发现,这位高级母婴护理师贺某香对宝宝进行拍打、掐甚至是使劲摇晃。随后警察发现贺某香的高级母婴护理师证为假证,将贺某香拘留。
一位曾经从事职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坦言,高级育婴师、催乳师这样的资格证很好得到。最短的7天培训就可以拿到,有的人,交几百元钱,不去参加培训,也能拿到。
月嫂行业急需提升从业者素质
“怎么找个称心的月嫂就这么难啊!”道出了很多请过月嫂人的苦衷。张萌是一位二胎妈妈,从老大出生再到有了老二,她相继用过月嫂和育儿嫂共7位。张萌说,“在接触过程中,文化素养相对高的育儿嫂,往往更容易达到专业护理孩子的要求。”她认为,让消费者能放心的找月嫂,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很有必要。
提升从业者素质,让母婴护理行业健康发展。去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深化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三年实施方案(2021-2023年)》,到2023年,每个城市培育3家以上品牌化员工制家政企业(员工制家政服务员占比超过50%),社区家政网点服务能力覆盖率达到90%以上,10%的家政从业人员接受过家政相关学历教育。
《方案》涉及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推动家政进社区,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内容。
在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素质上,《方案》提到,要推动家政教育进校园。一方面,推动学校开展家政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家政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家政劳动观和职业观。另一方面,鼓励职业院校开设家政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推动校企合作。
《方案》要求培育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行动重点推进城市至少有2所家政企业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或家政相关专业建设,至少组建1个家政职业教育集团,依托全国性或区域性家政职业集团,打造校企合作项目,建立双师型培育通道。
此外,在岗位培训方面,严格推行新上岗家政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在岗人员每两年至少得到1次“回炉”培训。
老龄化趋势、文化水平偏低是家政行业的突出问题,而一个市场的持续发展还是需要年轻人进入。事实上,在十多年前,全国不少职业学校,开设了家政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可还是有不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此类专业,认为没有就业前景。没有合理的行业规则保障,职业的不稳定感,也让很多想进入的年轻人望而却步。那么,对于消费者期盼的家政行业从业者年轻化,路长而道远。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