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至19日,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率队赴广东省深圳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在深圳,刘洪建提到,衷心希望各位企业家“把昆明作为投资布局的重点”。
省长喊话昆明:该“惊醒”了
今年以来,云南昆明备受外界关注。
2021年,昆明GDP实际增速为3.7%。《中国新闻周刊》称,这样的成绩,对于近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昆明而言,实属意外。
据澎湃新闻分析,昆明3.7%的GDP增速,比全国水平(8.1%)少了4.4个百分点,在全国GDP前50强城市中垫底,在27个省会城市中也是倒数第一。
从经济体量来看,去年昆明GDP增量仅488亿元,GDP总量在全国城市的位次由2020年第31名下滑至第32名。
在日前的云南两会上,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指出,去年昆明市在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整治、配合办好COP15第一阶段会议等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在抓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上有差距。
他说,“昆明要认清问题、认清差距、认清短板,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从安于现状中振作起来,从争先恐后中行动起来”。
提到昆明,很多人都会想到高速增长的旅游业。
不过,赛迪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潇潇对上述媒体表示,“2021年造成昆明GDP增速趋缓的直接原因之一,是疫情影响下低迷的旅游业,难以对经济形成强力支撑。”
还有专家认为,昆明要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招数之一就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打造几条千亿规模产业链,壮大实体经济总体规模”。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紧要关头
昆明对云南省内是“标杆”“龙头”,对云南省外是“名片”“窗口”,在云南全省的地位举足轻重。
云南如何让昆明当好龙头?
政知君注意到,2月8日至9日(正月初八、初九),云南省政府召开了昆明现场会。
在现场,云南省省长王予波直陈,近年来,昆明全市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明显差距,与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有明显差距,与自身优势和全省人民期盼有明显差距。
他说,昆明“已经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紧要关头”。
王予波要求,昆明市各级干部要用新发展理念破除老思想、老观念,用高昂精气神破除老状态、老习惯,用强学力行破除老经验、老模式,集中精力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
云南省各位副省长结合分管工作,分别到工业园区等近30个点开展调研,逐一研究对接昆明市提出的有关意见。
紧接着,2月11日,昆明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惊醒起来、振作起来、行动起来!”
刘洪建,男,汉族,1973年1月生,福建福鼎人,他长期在福建工作,2020年7月跨省到云南,历任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等,去年底接替程连元(现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担任昆明市委书记。
刘洪建履新昆明时,还是全国省会城市最年轻“一把手”。
市委书记率队赴深圳
招商引资是昆明今年以来的一个“关键词”。
2月14日至15日,昆明市委、市政府春节后第一个重要会议,就是“全市产业发展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会议”。
会议提到,“我们将惊醒起来、振作起来、行动起来,聚焦发展、奋力拼搏,坚决打好经济工作翻身仗。”
从会议报道的发言中看,昆明确实“急了”。
正如当地有干部所说:别人在走,我们要跑!
据悉,那次会议还采用实地调研与集中开会相结合的形式举行。
2月14日,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市长刘佳晨,市委副书记刘申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晓,市政协主席杨皕分别带队赴41个调研点开展调研,实地察看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情况。
2月16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召开民营企业暨商会代表人士座谈会。
在现场,刘洪建说,昆明将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掀起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那场座谈会刚刚结束,刘洪建就率队赴深圳开展招商引资。
据昆明发布报道,2月16日至19日,刘洪建率队赴广东省深圳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走访企业,洽谈合作,共谋发展。
据报道,刘洪建一行先后到正威国际集团、世纪云芯、华润集团、德方纳米、鹏瑞集团、华强方特集团、闻泰科技、华为公司等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就相关合作事宜进行深入交流,并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达成新的共识。
他说,昆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衷心希望各位企业家坚定在昆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抢抓机遇、把握机会,把昆明作为投资布局的重点,进一步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投资昆明、入驻昆明、深耕昆明,携手实现共赢发展。”
刘洪建还提到,昆明市将大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服务举措,强化要素保障,千方百计解决企业发展、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广大企业和企业家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和全天候、全周期服务的“保姆”,让企业和企业家专心、安心、舒心、顺心、放心地在昆投资、发展。
资料|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 中国新闻周刊 昆明发布 澎湃新闻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
校对/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