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奥之城”中,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初心如磐,奋勇保障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他们昂首阔步再出发,奔赴2022年冬奥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团队”。这支团队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双奥之约”电子票证团队。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们记住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以及他们的电子票证系统,在航天人与奥运的这次亲密接触中,七〇六所“双奥之约”电子票证团队实现了“六个第一”,是历届奥运会想做而没做到的事:第一次大规模成功使用电子芯片、部署查验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奥运会票证安全防范能力;第一次在奥运门票和证件中嵌入电子芯片,解决了历届奥运会上假票、假证难题;第一次成功地在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实行实名制,确保了开闭幕式的安全;第一次成功实现在1/10秒内验出票的真伪,保证了所有赛事近千万执票人员近500万次的快速和顺畅入场;第一次实现了对入场信息的实时监控,为各级指挥员实时掌控各安检口入场情况、精确指挥、快速反应,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第一次成功实现了挂失门票和证件的自动查验和实时控制,确保人、证、票相符,保证奥运场馆安全。
冬奥保障像是安全气囊,越顺畅,越隐藏,若有令,必锋芒。这支只有40人的队伍,需要完成的是在别人看来难以完成的任务:从中标冬奥到冬奥火炬传递开始,团队需要在短短10天内完成包括火炬传递手、工作人员、现场观众在内的几万人次证件以及几千车次证件的样式设计、标识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处理、证件制作、人芯关联、证件校验以及多区联动等大量工作;冬奥火炬传递电子票证保障工作地点涉及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11个闭环外的封闭传递区域和1个闭环内的独立传递区域,团队需要充分协调技术人员、保障人员,有些成员甚至需要在火炬传递的两天内跑遍三个赛区;天气在冬奥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保障冬奥赛事的顺利进行,团队需要保证人员和设备在零下20度的低温下保持工作状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刘磊的工作还是利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研制的电子票证系统查验进场所有观众门票。到2021年,刘磊已经成为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电子票证系统开发团队的一员。回想14年前,自己还是一名软件工程领域的初学者,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可以主导软件开发过程的团队技术负责人。这14年中,刘磊从未停止过学习,尤其是近几年接手电子票证系统后,他更加拼命地投入这份自己热爱的事业,由于曾经使用过该票证系统,所以他常常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用户体验,深知系统的痛点、不足。以前,在数据标准化处理以及证件制作好后的人员与芯片关联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与时间,刘磊通过在软件中添加辅助处理程序,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大量缩减人力投入的同时,也提升了制作效率。
文/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