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俗称“腊八节”,为农历十二月初八。此日历来有辞旧迎新的欢聚之意,时间上与春节也十分相近,人们往往将之作为年节欢庆的起点,民间素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而腊月正值隆冬,天气寒冷,又有俗谚“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关于腊八的由来,先要解释“腊”。腊日,源于上古的岁终大祭,意在感谢百神,祝祷丰收。早期岁末有蜡、腊二祭,二者有不同的祭祀对象。蜡祭是年终以多种祭品祭祀农神等,《礼记·郊特牲》的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腊祭是以干肉祭祀祖先。后来蜡、腊混用,所以郑玄在对上述文字作注时说:“祭谓既蜡,腊先祖五祀也,于是劳农以休息之。”
作为上古岁终综合性的神灵大祭的“蜡祭”,重在答谢自然百神,所祭之神多为农业之神,正所谓“万物育功民者,神使为之也,祭之以报焉”(《礼记·郊特牲》)。《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蜡祝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张紫晨先生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认为“这是一首以歌谣形式出现的咒词”,“歌中的水、土、草、木,都与农稼之事密切相关”,“全诗以祈使的口吻,用咒语进行祈禳,表达出原始劳动者企图避免自然力的危害,得到冥灵的帮助,获得稼穑丰收的要求”。在这一年最隆重的献祭仪式中,人们期待万物合于自然,农事亦年年丰收,周而复始。对此《礼记·郊特牲》还特别说明:“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只有农作物丰收的地方才举行蜡祭,欢庆丰收的意味则更加明显。古老的蜡祭是丰年祭,也即中国最早的丰收节。
岁终蜡祭,亦有息民之意,伴随着隆重祭祀仪式的是民众的狂欢。《周礼·春官》曰:“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豳风·七月》有“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歌词,此时歌唱在于庆祝岁终丰收,表达农人岁终获得新稻酿酒,祝万寿无疆的美意。无怪乎子贡观蜡,亦感叹“一国之人皆若狂”。孔子对此评价云:“百日之劳,一日之泽,非尔所知。”(《礼记·杂记下》)百姓田间辛苦劳作日久天长,蜡日里得到一日饮酒宴乐,以示慰问。
与之相关的“腊祭”则是周代后期,以祭祀宗族祖先、门户神灵为主的专门性祭祀,祝祷家族兴旺。《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孔颖达疏:“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打猎祭祖是当时腊祭一个重要内容,古人向逝去的先祖奉献祭品,以祈求他们庇佑后世子孙幸福平安。这是一个包括祭祀自然神灵、先祖、五祀等神灵在内的综合性年终节庆。其中“五祀”即门、户、中霤(宅神)、灶、行(门内地,后引申为路神),正所谓“群神而祀之”。
四川彭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庖厨图》,右侧一人正在煮汤粥
应劭《风俗通义》又云:“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祭中包含了这一新旧交接的人文意义。《史记·天官书》记述了西汉时腊节的情形:“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东汉时腊日依旧是庆祝日,岁终大祭,吏民宴饮。腊日,外出亲人有回家团聚的习俗。《汉书》记载严延年在洛阳任官,“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过完腊正日,才回东海。颜师古注曰:“建丑之月为腊祭,因会饮,若今之蜡节也。”汉代礼教之下,腊日民间亲族团聚,祭祀先祖,带有较强的宗族伦理意味。《古列女传》卷一“鲁之母师”记述鲁国一位育有九子的寡母,“腊日休作者”,自家“岁祀礼事毕”后,因恐“父母家多幼稚,岁时礼不理”,急急赶回娘家“谒往监之”,帮助家人行腊日祭祀仪式。可见,腊日祭祀是当时普通家庭的生活内容。
民间重视腊日,官府在这一日也要放囚犯回家过节,此举被视为德政之一。《后汉书》“虞延传”记载虞延在任细阳县令的时候,“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至南朝时还可见这样的记载,《太平御览》卷三三引《梁书》云:“何凤为建安太守,物不敢忤,伏腊每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此日同僚之间亦相邀会饮。《艺文类聚》卷四六“太尉”条引《东观汉纪》曰:“张辅,字益侯,为太尉,父尚在,辅每迁转,乃一到洛。父来,适会正腊,公卿罢朝,俱贺岁,奉酒上辅父寿,极欢,莫不嘉其荣。”直到魏晋仍是如此。《艺文类聚》卷五引《郑玄列传》曰:“玄年十二,随母还家,正腊宴会,同列十馀人,皆美服盛饰,语言闲通。”郑玄随母还家,与母族亲戚一同聚餐,场面热闹。《艺文类聚》卷五有晋陈留人江伟有《答贺蜡诗》一首,记述了另一个故事,文云:“蜡节之会,廓焉独处。晨风朝兴,思我慈父。我心怀恋,运首延伫。”诗前小序云:“正元二年冬蜡,家君在陈郡,余别在国舍,不得集会。弟广平作诗以贻余,余答之。”江伟因为腊节不能回家聚会,思念老父而“怀恋”“延伫”。《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一八引谢承《后汉书》曰:“第五伦,母老不能之官,至腊日,常悲恋垂涕。”二人情同此理。可见岁末大节是回家团聚的日子,一旦不能归家,其心情之凄凉可见一斑。
腊日会饮,民间还流行一种名为“藏钩”的游戏。《玉烛宝典》卷一二引周处《风土记》曰:“进清醇以告腊,竭恭敬于冥祀,乃有行彄。注云:‘彄概妇人所作金环,以指而缝者也。腊日祭祀后,叟妪儿童,各随其侪,为藏彄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以酒食具。’”《酉阳杂俎》续集卷四引庾阐《藏钩赋》序云:“予以腊后命中外以行钩为戏矣。”是日时,家人祭祀后,妇女孩童分为两组,将戒指等物藏在手中,一组藏另一组人猜。猜者须得“目炯冷而不畅”,仔细观察对方藏钩的动作。
南北朝,随着佛教影响力日增,有关“腊八”的记载逐渐增多。今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日之言,是谓此也。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系细腰鼓逐疫,沐浴转除罪障。”此处,“腊八”与“腊日”被混同起来了,且此日有“沐浴除罪障”做法。《太平御览》卷二七“时序部十二”引《荆楚岁时记》又云:“十二月八日沐浴转除罪瘴病。”同书卷三三引《荆楚岁时记》云:“俗又以此月为腊月,案《史记·陈胜传》有腊月之言,是谓此也。”《荆楚岁时记》在流传中脱漏、衍误等现象比较多,综合三处可以确信的是,十二月为腊月、八日沐浴的习俗在当时已存在。
十二月八日沐浴源于佛教“降伏六师”的典故。据北魏凉州沙门慧觉等所译《贤愚经》卷第二“降伏六师等第十四”记载:当年摩伽陀国富兰那等六师外道,国王因信奉六师而拒绝佛教,腊月第八日,佛升座与六师辩法,六师败北,羞愧难当,投河而死,于是,六师门徒“皆来归佛,求为弟子”。是以此日洗浴佛身有了祛秽之意。《事物纪原》卷八“设浴”条引《俗缘记》载:“譬喻经云:佛腊月八日降伏六师,投佛请死,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为常缘,则设浴之事,西域旧俗也。”唐《诸经要集》卷八“洗僧缘第五”谓:“如譬喻经云:佛以腊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师。六师不如,投水而死。仍广说法度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除常缘也。”夹注谓:“今腊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经文。”
十二月初八亦是“佛成道日”。《佛本行集经·向菩提树品第三十上》记载佛成道“乳糜”的典故。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经历了六年的苦修,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以至“身大瘦损”。释迦牟尼认为如此苦修不是通往“悟道”的正确路径,于是决意放弃苦修,接受了善生村主二女奉上的乳糜。饱食乳糜的释迦牟尼“身体相好,平复如旧,端正可喜”,于菩提树下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静坐冥想七七四十九,终于夜睹明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此日正是十二月初八,后世佛教徒将此日称为“佛成道日”。
此日僧众有庆祝活动。唐佛教经典《百丈清规》卷第二“报本章第三”记载:“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寺院于是日诵经,并效法乳糜供养的典故,选用精良谷物与干果熬粥供佛,称为“腊八粥”。这一习俗在宋代已然风行全国,而腊八也由“佛成道”节演变为包含着庆祝丰收、家族团圆、退寒驱疫的民间节日。
一直到宋代,腊日和腊八还是两个节日。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载:“至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此后,腊祭停止了,但腊八浴佛、吃腊八粥等习俗则保留了下来,腊日的一些习俗也转移到了腊八,两者逐渐融合,逐渐演化为佛俗共庆的节日——腊八节。
食腊八粥是腊八节最重要的习俗。腊八粥,又名七宝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〇“十二月”条记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代,江南腊八粥习俗已相当普遍。吴自牧《梦粱录》卷六云:“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宅贵等家。”差不多与之同时的周密《武林旧事》谈得更加具体,卷三“岁晚节物”亦云:“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遗大家,谓之‘腊药’。至于馈岁盘合、酒担羊腔,充斥道路。”可见南宋时腊八已然成了一个充满年节欢庆的世俗节日,各家欢聚宴饮、相互馈赠礼盘,往来行人络绎不绝,道路上摩肩接踵。杭州灵隐寺至今还传袭着腊八分粥给市民的习俗。
腊八粥的具体做法,各地不一,但大都将米与各类果物同煮。据明代刘若愚《明宫史》中记载,各家得“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日,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当时腊八粥除供佛圣、馈亲友、举家共食外,还要用于祭祀园树、井灶。
至清代,王侯将相抑或平民百姓都要在此日食一碗腊八粥,并相互馈赠。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亩,阖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京城百姓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清代雍和宫熬制腊八粥的大铜锅
雍和宫每到此日前后,也要开锅煮粥,并有专门的大臣监督熬粥,以供皇室宫廷。如《光绪顺天府志》记∶“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粥用粳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或相馈遗。”《燕京岁时记》也记∶“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雍和宫熬腊八粥的仪式隆重,腊月初一就开始搭棚垒灶、领料,支上六口丈二大锅,初六日过秤分料,初七日点火熬粥。六口大锅内“杂诸豆米,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多至数十种,皆渍染末碧色,糖霜亦如此”。豆米入锅后整整煮十二个地支(即二十四小时),喇嘛徒侣多人围锅念经,待到腊月初八拂晓出锅。第一锅粥献佛,第二锅粥进献皇帝。接着,第三锅粥赏赐大臣,第四锅粥敬奉施主,第五锅粥赈济贫民,第六锅粥寺内僧众自食。正如清人夏仁虎《腊八》所云:“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近年来随着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雍和宫的腊八粥又回到北京人的节日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祈求心安的口福。
寺院此日施粥则有接济之意。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借之作功德……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作者是苏州人,所咏之事也是苏州事。腊八粥有佛教“好施舍”的意旨,也有回馈施主日常照拂的含义,作者所描绘的饥民争抢施粥的景象,令人动容。及至近代,仍有寺院腊八施粥的记载,《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江苏省引《南京采风记》载:“(南京)城内仓巷有卧佛寺,十二月初八日,必施散腊八粥,以米作糜,内置枣栗果仁,沿门散给,谓可得佛佑。然前数日,其方丈必领全寺僧人,身披红衣,手执钵盂,沿街化米,预为煮粥之资料也。”俗谚云“千年冷缸饭,一顿腊八粥”,说的就是旧时僧人用箩筐沿街乞食之俗。僧人食之有馀,便将米饭晒干储藏起来,到了腊八这天早上,再将米饭干煮成粥,回报施予者并为之祝福。正因为此粥多与寺院有关,所以又被称为“佛粥”。时至今日,寺院施粥、举行法会更多带有祈福、感恩之意。
“吃罢腊八粥,就把来年盼”,一碗浓稠香糯、寓意五谷丰登的腊八粥不仅驱走了寒意,更蕴藏了人们对新年的企盼与幸福的滋味。
文/袁瑾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2年第1期
来源:文史知识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