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
吹糖人的技艺属我国“十大传统民间绝活”。糖人,儿童零食兼玩具。名“吹糖人”,却很少吹“人”,多吹“动物”,因为儿童更喜爱动物。
旧时,吹糖人都挑副担子,走庙会,串街巷。吹糖担子设备齐全:前担小柜子,两边钉长方形木框,框中央安铜环,拴绳头穿扁担。柜面置圆木盘,上画格子,宽窄不一,格内画鸟禽兽虫,拨动盘上指针,指向什么,就吹什么,以此吸引儿童。柜子右上角插草把子,吹的“糖人”都插上边。后担柜子没面板,放个炭火炉,支口铜锅,锅里熬着糖稀,下面几个抽屉,放原料、竹签和木炭。
吹糖人过程:把饴糖加热至软,铲下小团捏手心,揉成球状,食指戳个深窝,即收紧外口,形成糖包;收口处拉长成尾,渐细至丝,猛然断尾成气道,嘴向里吹气;糖包渐渐鼓起,且吹且捏,逐渐现形,扯腿,拉耳,点晴,一只小动物即成。再插根竹签,炫耀地旋一周,惟妙惟肖。不过是一分钟的工夫。
开脸
旧时女子出嫁,须请族中长辈为其净面毛、剪额发、修鬓角,谓之“开脸”。女子开脸,表示已婚。有资格为出嫁女开脸者,必是全福女人。所谓“全福”,即公婆、丈夫、子女俱全。
开脸技艺简便:麻线或棉线,系于双手指上,齿咬线结,把线绷直,缠绞脸上的汗毛。民间又称“绞脸”或“拉面毛”。
渐渐,开脸由传统婚俗程序,演变为民间美容行业。一根麻线,一盒珍珠粉,两张小板凳,便是“拉面毛”的全部家当。今操此业妇女,资格未必“全福”,开脸者,亦不一定是出嫁女,为人妇更需要美容。这张脸,首“开”之后,还可年年“开”,季季“开”。
现代女郎刚怀春,便“开脸”:敷面膜、涂口红、割眼皮、文眉毛、垫鼻梁……美容术繁多而复杂。
广州上下九路和北京路步行街旁,“拉面毛”摊档,越聚越多,渐成“拉面毛一条街”。
锔碗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钻”与“瓷器活”发生因果关系,源自一门老手艺,今人多不知。过去,农村破个瓷碗、瓷瓶,舍不得扔,就找锔匠修补,补好还用。
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找到锔匠田更武师傅。
田师傅坐小凳,膝上蒙块厚布,先将破碗用绳捆牢;取竹杆钻,弓弦绕钻杆两圈,钻头沾点唾液,碗裂缝侧定位,拉送竹杆钻孔,像拉二胡,说“锯碗”,更形象;缝另侧再钻孔,对应成双;执小榔头敲扁细铜丝,截成“把子”,状若钉书针;“把子”套入裂缝两侧小孔,小榔头轻轻铆紧;沿缝均勻铆“把子”;缝上有个小缺口,聊个“贴花”。石灰调鸡蛋清,抹于碗缝及钻孔,补好了。6个“把子”1枚贴花,个把小时功夫。
田师傅说,收费论“把子”,过去,1个“把子”收5分钱,饭碗价廉,不贴花。“锯碗”工具全自制,买粒金刚钻石,谷粒般大小,再打成各种钻头。又说,家种5亩地,是农民,赶集设档“锯碗”,是副业。1970年后,顾客渐少,偶尔补个老瓷器,或紫砂壶。爷爷传下手艺,至我三代。今列入渭南市级“非遗”保护,每年有一千元保护费,打算申报省级“非遗”保护。
“锔活”分粗细,田师傅的“锯活”,属“粗活”。“细活”呢,是锔文物级别的瓷器。锔补修复行,曾形成山东、河南、河北三流派。河南派是弓钻;河北派为砣钻;山东派叫皮钻,三条皮绳,求旋转平稳。都是金刚钻,技法大同小异。
选自《百工记》潘伟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