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民生实事如何细部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07 09:12

在昨天陈吉宁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一个章节部署2022年如何“紧扣‘七有’‘五性’,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部署整体工作前,报告指出要“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表述中使用的“始终”、“用心用情”等话语鲜明地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工作思路。

五大民生工作

紧密联系百姓利益

关于民生实事,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涉及5项内容,占据了近两页的篇幅,分别从居民收入、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五个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角度,明确了2022年的政府工作方向。

首先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就业问题首当其冲,报告特别指出“要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同时“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还特别提出要制定“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应该说这既是对本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的回应,又是一种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实践路径。

第二是整体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报告从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双减”工作、完善学校考评和学生考核机制、着力促进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四方面开展。对于百姓关心的“双减”问题,报告具体提出,将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明确2022年北京将“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进一步缓解全市中小学学位紧张的状况。此外,本市还将促进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建设一批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随着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切的又一大热点。报告将第三项民生工作定为“提供优质便利养老服务”。报告先从顶层设计上提出将“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具体实施方面,报告提出将建立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提升社区养老驿站服务质量。此外,报告还为养老服务积极“开源”,提出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全面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让更多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

医疗健康更是事关全社会的重要民生事项。在政府工作报告第四项民生实事中提到,将“全方位守护人民健康”。具体安排是2022年北京将全面完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改革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和基层预约转诊,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医疗服务。此外,北京将加快建设研究型医院、研究型病房,强化医院科技创新带动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精心组织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打造国家全民健身典范城市。

第五方面的民生实事是北京将坚持“住房不炒”,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做好住房供地保障,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引导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发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报告民生工作

“致广大而尽精微”

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工作部署,堪称“致广大而尽精微”,往大了说,涵盖百姓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但同时每一项又有精细部署。“细”首先表现在数字详细。在谋划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方面,明确提出“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在论述“房住不炒”时,提出2022年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这些“民生数字”在《计划报告》中更加“密集”:例如在增加就业方面,要实现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次;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要完成约20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智能供热改造试点;在实现交通综合治理方面,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25.6公里等等。“细”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细心措辞,报告表述十分接地气。例如部署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时,说到要让更多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在论述整体民生工作时用“用心用情办好实事”的说法,语气朴实而亲切。

文化惠民

贴近群众生活

文化是民生的魂,《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建设的部署是全方位的,从总体上提出要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抓手包括:充分发挥首都文化优势,充分展现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首都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含保护传承利用好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等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等“红色含义”,而且包括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倡导光盘行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不仅如此,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底蕴也是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含义。报告提出,2022年北京将推动出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推动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同时,北京还要统筹“三条文化带”建设,落实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进琉璃河、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工程项目,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传承发展,留住城市历史文脉。

文化惠民方面,报告提出将贴近群众生活,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支持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博物馆之城”,广泛开展“书香北京”全民阅读活动。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北京将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等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实施“漫步北京”计划,精心设计旅游产品,优化提升旅游线路,做深做优文旅服务。创办北京文化论坛,办好中国艺术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活动。

生态建设是民生所倚,报告还对生态建设做了具体安排,其中提到,北京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节约优先,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深化“一微克”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完成第三轮城乡水环境治理,改善入户水质和供水可靠性,确保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圆满收官,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连通性和安全性。

其他亮点

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一大批工程将迎节点性进展

报告原文: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推进三大文化设施、东六环入地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解读: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将驶入快车道。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站房核心区已进入了桩基基础全面施工阶段,预计2024年12月底具备通车条件。东六环改造工程,1200米长的隧道已成型,预计2023年底完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2022年计划完成全部主体结构及幕墙工程,力争2023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

2022年,将推动央企二三级企业、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落地。副中心将制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推动全国自愿碳减排交易中心落地。建成杨洼船闸,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这一目标有望2022年6月完成。

2022年,还将积极创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厂通路已经开工,预计2024年竣工通车。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已经启动了前期筹备,将建成集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国家级公园。

轨道交通将新增运营里程约25.6公里

报告原文:加速多网融合,提升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接驳换乘便利度。——《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解读:近年来,北京市每年都有轨道交通新线(段)开通。今年,本市将加快推进3号线一期、12号线等9条(段)线路建设。其中,力争实现昌平线南延一期、16号线南段开通运营,新增运营里程约25.6公里。

不但运营里程加长,北京也将持续推进站城一体轨道微中心建设,让地铁融入城市生活。据了解,站城一体微中心一般是指地铁站点周边布局生活性服务业等多种功能和公共设施,使市民在完成日常通勤的同时,能够就近完成购物、娱乐等活动。目前,新建设的地铁站大多和周围商业进行一体化开发,于2021年12月31日开通的丽泽商务区站就预留了足够空间与周边进行一体化建设。

不仅是与城市,地铁还将与其他的交通方式融合发展。2022年北京将优化调整65条公交线路。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优化调整公交线路除了为新建道路和小区提供服务外,另外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接驳地铁线路,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北京市也将持续完成慢行系统(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建设,方便市民短途骑行或骑行换乘地铁。

建设智慧城市 开展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

报告原文: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以开展数字化社区建设为试点,大力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解读: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市已在昌平区回天地区、城市副中心等地开展数字化社区建设。回天城市会客厅选址霍营街道云智中心,已落成开放,这里是回天地区“城市大脑”指挥调度中心所在地。

回天地区“城市大脑”积极牵引市级数据资源和基础能力下沉,集约建设集感知、分析、预警、处置、服务、反馈、评价等应用于一体的区级城市大脑框架。打造大、中、小“三屏联动”体系和市、区、街、居“四级协同”机制。在基层治理、社区管理、交通出行三个领域建设9个应用场景。试点建设一批助力基层治理的应用场景,点上突破、以点带面,提升回天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建设模式,促进产业生态聚集,推动“大数据管理回天地区”落地见效,形成示范效应。

各场景按照各镇街以及社区的工作要求和资源条件按需推广,并为各镇街社区开通相应账号,供镇街社区试用。据介绍,城市大脑将在社区安全保障、统计普查、交通治理等多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管理效能。

推动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制定实施未成年人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报告原文: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创建示范性托育机构50家,建成母婴友好医院30家,制定实施未成年人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立无障碍公交导乘系统,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计划报告》

报告解读:根据新版《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本市将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完善支持家庭生育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落实生育休假、生育保险、税收、住房、教育、就业等配套措施,降低婚嫁、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为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以普惠为重点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正在加速构建,未来本市将按照不少于4.5托位/千人的标准配置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2021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开展了示范性托育机构创建工作,评选出了首批45家“北京市托育服务示范单位”。2022年,本市将继续创建示范性托育机构50家,并积极引导示范托育机构发挥作用。

母婴友好医院建设也在持续开展中,北京市卫健委已在2021年中旬发文,从母婴友好服务、文化、环境等4方面做出建设要求,如推行自然分娩和镇痛分娩、促进母乳喂养、尊重孕产妇隐私保护、环境舒适温馨等。2022年,本市将建成具备上述特点的母婴友好医院30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李泽伟 刘洋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