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耕地播种现场
记者31日从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获悉,根据调查显示,2021年,青海全省耕地流转规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占比提高,耕地流转潜力凸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但也发现存在“非粮化”倾向、农业合作社规模缩减、农业社会化服务落后等问题,需要关注。
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趋势,土地流转普及程度加深,对普通农户而言“家家有地,不一定户户种田”成为现实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调研人员介绍,此次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度调查青海省村内普通农户耕地流出户数6356户、流出面积70783亩,同比增幅分别为49.0%、69.7%,与2019年相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其中耕地流转方式包括农户间换地、种养殖大户吸纳流入、农业合作社托管等。2021年农户间耕地串换21166亩、规模户(家庭农产)吸纳流入耕地12011亩,农业合作社吸纳流入耕地33206亩,农业企业吸纳流入耕地4400亩。盘活土地经营权既为农户带来可观的收益,也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2021年,样本村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为202个,比上年增长26.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规模户(家庭农场)比上年增长36个,撂荒地整治行动实施以来,通过帮助村内外出务工人员看地、顾地,各地涌现了一批种植规模户,有效解决撂荒地问题。同时,青海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业合作社数量最多,地位最重,吸纳耕地流入面积最大,在带动农户、对接企业、链接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调研人员分析称,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各地积极探索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农户把不愿耕种或无力耕种的耕地托管给农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由其带为耕种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实现了“我在家种田,你外出挣钱”的双赢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
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调研人员说,“除综上所述之外,青海省耕地流转面临的新问题‘非粮化’倾向仍然存在,农业合作社规模在缩减,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在落后。调研中发现,该省大部分农户、合作社没有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的概念,只是把耕地承包下来进行农业生产,造成‘非粮化’苗头难以彻底遏制。也有合作社反映,自己接到县上相关部门通知要求改种,但在‘非粮化’政策之前就把耕地承包下来种植多年收获的如树苗、药材等,如今还未长成获益,强行改种会造成经济损失。”
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调研人员表示,防止“非粮化”并非指耕地只能用于种粮,而是要保证永久基本农田的“非粮化”,应采取更严格保护措施,坚决遏制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苗头。同时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不能把“非粮化”与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对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明确耕地利用的优先顺序,引导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一般耕地应因地制宜发展“粮油菜草果”的生产。“非粮化”存量问题要稳妥处置,避免“一刀切”。同时,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加大耕地整修力度,拓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面,改善耕地耕作条件,提高耕地产出效率,增强耕地流转“吸引力”。
文/孙睿 丁乾坤
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