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香港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和百年伟业主题展、《国家相册》图片展等大型活动相继举办,特区政府在中学推出“公民科”教学,以及立法会通过《2021年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草案》,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国家发展成就与奋斗历史的认识大大加深,国家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显著提升。
为国家飞速发展而自豪
狮子山下,香江之畔。
这一年,“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在港举行,来自内地航天、建筑界的“天团”相继访港,在香江掀起一波又一波时代旋风,爱国情、报国志涌动香江。
“最高尚、最伟大的爱,就是爱国家。”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
“中国航天取得成就的法宝,就是航天精神。”
……
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他们赤诚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香港青年学子。
14岁的中学生凌悦仪听完讲座后说:“祖国航天的发展克服了不少困难,真的很厉害!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这令我神往。”
“这些科学家才是真正该追的星!”这是航天专家所到之处,香港市民最多的一句感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杨利伟叔叔,您觉得航天员这个职业最酷的地方是什么?”
“在太空中,当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国旗时,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最酷的。”
这是“时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话天宫活动中,一名18岁的香港同学与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之间的对话。
浩瀚苍穹、壮阔宇宙,激发香港青少年的浓厚兴趣与无限遐想。中国航天人以执着钻研与奋力拼搏将国旗送上太空的壮举,更令香港青少年感受到国家的飞速进步与身为中国人的荣耀与自豪。
如果说航天事业令香港同胞仰望星空,那么“大国建造”则令香港同胞的目光回到地面,在一座座匠心独运的建筑中感受国家对香港的殷切关怀,一睹大国工匠书写的崭新画卷。
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这是一座容纳800多张负压隔离病床,按香港正规医院标准建设的大型医院,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援助。在香港兴建同等规模的医院一般需要3至4年,这所医院只用了4个月便建成,使香港公立医院一线负压病房数增加75%,有力支援了香港抗击新冠疫情。
“这个工程真的是‘做一次记一辈子’的工程!”香港特区政府建筑署署长何永贤说,如果没有中央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安排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个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
祖国在任何时候都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
中央对香港的关怀还体现在更多大国建造中:将开启香港“主动产水”新时代的将军澳海水化淡工厂、亚洲最先进的儿科治疗中心之一香港儿童医院、大大缓解港岛核心商业区交通堵塞的湾仔绕道工程……
“感染控制中心短短4个月就建成投入使用,不仅体现了中国速度,更展现出中央对香港同胞福祉的关心。”市民王先生说,国家发展势头强劲,港人不仅感到骄傲,还对香港今后背靠祖国发展、解决民生难题更有信心。
“中国路,不容易;中国梦,请坚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4周年,在这个特殊时刻,一系列大型主题展览以及《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走进香江。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历史深深震撼了香港观众的心灵,引发强烈共鸣。
在香港会展中心,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现场,观众川流不息。百年历史长卷,浓缩在一幅幅图片和说明词中。历史的艰辛,今日的辉煌,让爱国这一主题分外醒目。
数十位身着绿色制服的香港青少年军导赏员成为别样的风景。这些小讲解员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小的只有九岁。
15岁的培侨中学叶同学讲解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问他怎么看待这一百年,他环顾四周,抬手指向了大厅中央成排的飞机和军舰模型,“100年前我们很弱,现在我们有了辽宁舰、山东舰,有了歼-20。”
“展览展现了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过程。”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联会会长吴秋北说,“重温历史有一种感召的力量,激发我们年轻一辈和香港市民参与到国家的伟大复兴中去。”
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光影记忆 百年风华——《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吸引了数万名各界观众入场观看。走入图片展这条“时空隧道”,观众们惊叹于国家10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尊敬与感佩油然而生。
在人头涌动的展览现场,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的燕京大学学生、悬崖峭壁上开凿川藏公路的解放军战士、广西贫困山区攀爬“天梯”上学的孩子、稻田里的科学家袁隆平,香港观众停下脚步,仔细观看图片,凝神聆听讲解。中华民族的艰难求索和奋斗牺牲让他们备受震撼。
“中国路,真的不容易;中国梦,请继续坚持!”
“祖国万岁!”
……
一张张明信片上,写满了观众们炽热的话语。不少观众还带领家人、朋友第二次来看展。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原常任秘书长谢凌洁贞表示:“让相片说话,不夸张、不煽情,令人看后更感动。这次展览,让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国民教育课。”
目前,《国家相册》展览已延伸至多所香港中小学校园,被师生们誉为“一本立体的中国近代史”。
重塑国家认知与身份认同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即使香港在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但仍然是中国领土。”9月2日,香港汉华中学,30多名中四学生开始了“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的第一课。
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宣布将通识教育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个主题组成。公民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和国民身份认同,学生须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这是香港教育系统性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和完善选举制度,香港特区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强化学生和市民的国家观念,夯实“一国两制”的社会基础。
9月,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2021年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草案》,明确禁止侮辱国旗或国徽的行为。此后,特区政府教育局发布通知,从2022年元旦起,全港中小学必须于每个上课日升挂国旗,必须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同时须奏唱国歌。
目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高校已宣布从2022年起,每天升挂国旗,每周举行升国旗仪式。
今年“十一”期间,香港的国庆氛围格外浓厚。大街小巷处处是耀眼的“中国红”,耳畔不时传来国歌与《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
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一面长30米、宽20米的巨幅五星红旗迎着阳光铺展开来;在港岛利东街上空,高挂着一片由100多面国旗和区旗组成的“旗海”;在“修例风波”中受损严重的香港理工大学,数百名师生高唱国歌,五星红旗高高升起……
《大公报》评论指出,今年国庆节与以往不同,越来越多香港市民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国家是香港最坚定的靠山。
“最有气氛的国庆节,映照出一个更美好的香港!”
文/查文晔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