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说肖央想养个孩子可真不容易……”在电影《误杀2》放出预告片时,曾有网友如此评论。
随着电影在各地影院上映,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句戏谑的由来——《误杀2》故事并不延续前作,但故事核心很相似,都是一个父亲决定为孩子放手一搏。
与第一部中理性缜密的李维杰不同,第二部中的林日朗更像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肖央对中新网记者说,前者是理性的极致,后者是感性的极致,而这两个极致的终点是一样的。
《误杀2》:从理性到感性
2019年,电影《误杀》成为当年贺岁档的一匹黑马,票房超13亿、豆瓣评分7.5分。该片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为了保护女儿和自己的家,李维杰用电影中学来的反侦察手法,伪造了不在场证明,一次次和警方展开较量。
在《误杀2》里,林日朗也遇到了如李维杰一般的绝境。儿子小虫突发疾病,在终于凑够做心脏移植手术的钱后,却被告知心脏没了。走投无路的林日朗,策划了一场惊人的劫持计划。
在肖央看来,两人都是绝地反击的父亲,不同的是李维杰更传奇,高智商、步步为营、理性且缜密。而林日朗更感性,更像一个普通的父亲,在自己的孩子生命受到威胁时,甚至赌上自己的性命,“情感浓度更高”。
从身份上,李维杰是小业主,是家庭的顶梁柱,“硬得像石头一样”。而林日朗是一个落魄的编剧,更细腻、更柔软,从父亲这个角度来说,林日朗的亏欠感也更多些。
一个理性,一个感性,性格相反的两个人都为了孩子奋力一搏。用肖央的话来形容,为孩子牺牲,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一个普通人在不公平的重压下,动物性的本能被激发出来。如果说李维杰被激发出‘理性的极致’,林日朗就是‘感性的极致’,这两个极致的终点是一样的。”
林日朗:绝望“黑化”的父亲
如何演好一个感性的父亲,这并非易事。肖央的方法是,尽可能进入人物的世界里。
在他看来,林日朗并不是要给别人看的,他甚至想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这个人物有点儿不好演,看起来好像都摆在明面儿上,但其实底下还有好多层次,你需要考虑到,才能演得不那么表面。”
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就是需要对情感精准把握的一场戏——林日朗好不容易凑到钱,去找医生为儿子做心脏移植手术,医生却告知他,心脏没有了。爱子心切的林日朗,放下尊严去求医生。
肖央说,这场戏难就难在,一不小心就会演得肉麻。“后来我发现林日朗隐藏的情绪其实是绝望,他大概就知道这事儿没戏了。他那种‘求’里还带有一种对自己能力边界的自责,甚至觉得‘我是不是给钱给晚了’。他必须得把那个东西表达出来,只有把所有的尊严都打碎,他才有可能黑化。”
在肖央看来,电影好就好在,林日朗虽然‘黑化’,但最后并没有仅停留在“恨”上,林日朗和夺去儿子心脏的人也达成了某种和解。
林日朗想要夺回心脏的计划虽没有成功,但他却以另外的方式,救了儿子的命。作为一个父亲,他早就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唯一的目标只有救自己的孩子。这让很多观众感到动容,也有人为结局而争论。
从肖央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既然开始了,可能最好的结局、最可信的结局、最动人的结局、最值得探讨的结局就是现在的结局。付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父亲和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合为一体,生命也是这么延续的。
“有时候生活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把真正的靶心给盖住了。我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后,能审视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关系。”
肖央的转型路
两年前,《误杀》让很多观众看到了肖央在导演和歌手外的更多可能性。从筷子兄弟,自编自导电影《老男孩》《父亲》,到《唐人街探案》,再到《误杀》,肖央的演艺路在几经曲折后转向了演员的赛道。
在他看来,做演员也挺不容易的,所以没有捷径可走,“干一行钻研一行儿”。要向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看齐,把自己的心灵世界打开,要更真诚,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
他提到,导演的经历也对他有颇多帮助,在表演时会有整体思路,对剧本的理解更全面,也大概知道导演的难处是什么。
近两年,他先后出演了《我的姐姐》《人潮汹涌》《号手就位》等多部影视作品。最近除《误杀2》外,网剧《谁是凶手》也是悬疑题材。
一直演悬疑片,怕被定型吗?非表演科班出身的肖央,想法也不同。他多次强调,还是依托于剧本和角色,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真实、真诚很重要,而最重要的是大家能够通过作品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我没有什么对自我的坚持,非要怎么样。我其实不太想让大家认识我,我希望大家认识角色,认识作品。角色是大家精心打造的,人就比较无聊,我其实也没那么可爱。”肖央说。
文/中新网记者 袁秀月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