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未成年人犯罪下降为零,法院对涉少案件最大程度保护未成年人
扬子晚报 2021-12-18 07:20

17日,南京浦口法院发布2021年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报告,截止12月10日,该法院受理涉未成年人案件约300件,其中刑案9件,均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无未成年犯罪案件发生。民事案件方面主要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权、抚养费、探望权等类型,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类以及未成年人财产权益案件。

未成年人犯罪明显下降

2019年浦口法院审理涉少刑事案件24件,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2件;2020年审理涉少刑事案件14件,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件;2021年该法院审理涉少刑事案件9件,均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通过近三年的涉少刑事案件数据比较,虽然绝对数量的下降有2020年两区法院分立的因素影响,但未成年人犯罪在涉少刑事案件中的占比显著下降。原因在于全社会更加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未成年人守法意识显著提高;各级政府重视社会综合治理,社会环境逐步优化;我国刑法对于青少年犯罪从宽处罚,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使得一些犯罪行为显著轻微的未成年人免于被起诉。

保护离婚案里“隐形当事人”

法院在受理300余件离婚纠纷中,涉及未成年被扶养人案件约占涉少案件总数的76%。婚姻纠纷成涉少案件最主要的诱因。父母起诉离婚,孩子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当事人,却不可避免地被带入离婚争议,成为“隐形当事人”。根据民法典的最新规定,对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孩子,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应当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孩子的真实意愿如何确认?离婚案件中“隐形当事人”的权益如何保护?

浦口法院少年家事庭庭长徐馨介绍,法院对婚姻家庭纠纷中涉及的未成年的“隐形当事人”给予充分的保护,依法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被抚养权、被探望权;在审判过程中充分听取未成年被抚养人的真实意愿;通过心理关护、司法救助等方式呵护涉诉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尽力减少父母的婚姻问题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创伤。

法院还建立了一个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共同组成的“润心工作室”,由心理咨询师在案件审理前,通过与当事人进行沟通进行庭前风险评估,并根据结论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启动处突预案等,有效预防和处置由婚姻家庭纠纷导致的冲突事件,减少对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

父母闹矛盾,女生从伤心自残到重燃希望

小小(化名)是一名女初中生,今年4月,她的父母因为长期矛盾选择到法院诉讼离婚,除了对财产存在部分争议,两人对小小的抚养权也互不相让。考虑到双方都有抚养孩子的能力,小小的内心到底有着怎样的倾向性,成为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问题。

调查中,法官得知小小对父母分开这件事十分反感,拒绝跟任何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采取使用小刀划伤自己手臂等极端方式对抗。在与小小沟通时,承办法官选择脱下制服、带上心理咨询师与小小交谈。

在游戏沙盘、圆桌谈心等多种方式的介入和引导下,小小的内心终于从封闭到开放,最后抱着心理咨询师和法官痛哭,也将自己一直不肯与家人交流的想法一一道来。经过多次心理干预,小小终于可以面对父母分开这件事,也意识到父母虽然分开,但对自己依然是关心爱护的,一起未成年人因为家庭纠纷自伤自残的危机得以化解。

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新法规生效,提出更全面专业要求

浦口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晖介绍,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开始实施,这几部法律都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全面、专业的要求。在这样的法治背景下,为全面依法维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浦口法院少年家事庭一方面立足审判,通过司法裁判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分子,另一方面拓宽司法延伸服务的范围,少年家事庭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团委、妇联、学校、社区等多个部门,在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心理干预等方面,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针对性的特别保护,从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多维度发力,全面呵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编辑/白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