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人,来到远离家人1500公里外的东北边疆勇挑重担,他带领班子成员和全体干职建设双河、攻坚克难;他扎根黑土地9年矢志不渝、初心未改,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就是北京市双河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张昕航。
2012年5月,双河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2013年初,适逢双河所领导换届,张昕航受组织委派到双河所主持工作。从祖国心脏到东北边疆,从机关处室领导到基层“一把手”,张昕航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是带着任务来的,知道任务很艰巨。”回忆起9年前的情形,张昕航说,“但确实超出了想象。”
据了解,双河强戒所原称北京市双河农场,是北京远在黑龙江的一块“飞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境内,距北京1500公里。双河总面积3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万人,承担着强制隔离戒毒执法、农业生产经营和社政管理服务多项职能。从当年的艰苦创业,到后来的鱼米之乡,双河人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闯出一片天地,打磨成为嫩江平原的明珠。
然而在当时,进入二十世纪末期,双河体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冬季也只能靠烤火取暖,经济社会状况出现了问题。来到双河,张昕航深知要牢牢把握此次契机,让体制改革落地生根见效,推动双河稳步发展。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双河所的执法任务中断多年,张昕航明白,如果执法功能不能恢复,“飞地”的基础不牢,民警队伍失去主业,就更别说改革发展了。
在上级统筹谋划和大力支持下,张昕航带头着手改变因长期不从事执法任务,民警队伍执法理念和执法技术严重落后,原有设施达不到戒毒执法标准等情况,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
一方面,他着手改造陈旧破损的所管设施,使其符合执法标准。由于深处东北,结冰期长、冬季气候寒冷,双河地区适宜施工的时间只有几个月。
在2014年到2015年的短短一年间,张昕航带领双河所的同志们加班加点施工,完成所管设施改造和升级,配置戒治所需各项设备,使其符合强戒人员戒治需要。
另一方面,他着手加强民警戒治方法的学习。2014年选派几十名精干力量,到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岗位锻炼,深入住区边干边学,学习掌握戒治理念和实操方法。
2015年6月,中断近十年的执法任务得以恢复。
恢复执法任务以来,张昕航带领双河民警职工筑牢安全基础、推进科学戒治、严格公正执法,不断提升执法工作水平,被司法部戒毒管理局评为“六无”强制隔离戒毒所,顺利通过了司法部全国统一戒毒模式考核验收。
张昕航做出的努力终于有了点成绩。他告诉记者,“毒品预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工作,这模式考核验收才是第一步。”接下来,张昕航带领双河所积极推进戒毒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服务社会、服务戒毒者家庭、服务戒毒人员的“四进三服务”工作,开始在地方树立了“北京戒毒品牌”。
戒毒民警走出双河,与齐齐哈尔市禁毒委合作,深入齐齐哈尔多家中小学、大专院校和社区,到“田间地头”开展禁毒宣传。“我们虽然是北京的戒毒单位,但服务百姓的宗旨是不分地域的,禁毒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多做一分宣传就为社会稳定多做一分贡献。”张昕航说。
据介绍,2017年以来,双河强戒所开展了49次禁毒宣传、共建活动,受众人数近8万余人,后续照管在北京和双河所解除强戒的齐齐哈尔户籍戒毒人员数十人。
2020年,工作进行的正顺利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双河疫情防控也面临巨大挑战。380平方公里的双河辖区,常住人口近万人,彼时周边区县均有病例出现、人员交织流动特别频繁,疫情防控形势极端严峻。一旦疫情防控关口失守,不仅民警、职工会被传染,所管戒毒人员的健康也难以保障,后果不堪设想。
抱着必胜的信念,张昕航带领广大民警职工和群众迅速行动,始终坚持“北京标准”,形成了以确保民警和强戒人员“双干净”“双安全”为重心,坚守戒毒所疫情防控和社会面疫情防控的两个阵地,筑牢双河地区最外围防线,落实外防输入;筑牢17个居民小区防线,实行封闭式管理;筑牢戒毒执法区防线,包括监管区、封闭办公区、生产区,做到“硬隔离”;筑牢监管、隔离备勤区防线,做到“真隔离“四道防线”,取得了民警职工和戒毒人员零感染,辖区零疫情的“双零”成果。
张昕航把9年的青春奉献给了双河。9年间,他的儿子从小学上了初中,又考上高中,在孩子最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张昕航缺席了;张昕航的父母已到耄耋之年,在他们最需要儿子照顾的时候,他不在身边。他的爱人为了不影响张昕航工作,一个人要照顾双方父母和孩子,从没和张昕航说过一句埋怨的话。家人的支持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也让他深深愧疚。
当问到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时,张昕航坚定地说“不后悔,但有遗憾。遗憾于缺失了对家人的陪伴,遗憾于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遗憾于该再多挤出点时间来工作。”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话始终勉励着张昕航,看着民警职工充满干劲,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他觉得之前的一切付出都值得,也坚信在所有双河人的共同努力下,这里的明天会更美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