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沪深A股上市首日破发新股增至11只。
12月10日,科创板新股迪哲医药(688192)开盘破发,盘中一度低至40.69元,较发行价下跌幅度逾20%。若据上述价格计算,中一签迪哲医药亏损将达到5945元。截至收盘,迪哲医药股价报收41.1元,全日下跌21.83%,最新市值164.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在港上市的三只医药新股,其中两只破发。凯莱英(06821.HK)、北海康成-B(01228.HK)、固生堂(02273.HK)同日上市,凯莱英和北海康成-B双双破发,固生堂高开低走最终收平。
又有新股破发
迪哲医药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医药公司。核心产品DZD4205第一个适应症针对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DZD9008第一个适应症针对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两产品均处于国际多中心II期单臂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
迪哲医药目前尚未盈利,也无产品获批上市。2018年至2020年,公司分别亏损1.74亿元、4.46亿元、5.87亿元,预计2021年净亏损将进一步扩大6.1亿元至6.8亿元,主要系研发投入力度增加。迪哲医药发行价为52.58元,对应的发行人2020年摊薄后市研率为47.85倍,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市研率,但仍存在未来发行人股价下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
12月10日,迪哲医药以45元开盘,较发行价低开14.42%,日内最低价40.69元,最终报收41.1元,较发行价收跌21.83%。这是12月以来,A股市场首只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也是11月18日以来首只上市首日破发的新股。此前11月17日,新点软件(688232)上市首日破发,随后上市的20只新股未再出现首日破发情况,打新赚钱效应逐渐回归,直到迪哲医药首日破发,让新股破发阴影再度显现。
12月10日,港股有3只医药新股同日上市。截至10日下午收盘时,凯莱英、北海康成分别跌4.64%、23.32%,固生堂股价表现略好,股价最终平盘报收。
据悉,北海康成成立于2012年,是立足中国、专注于罕见病的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研究、开发及商业化生物科技疗法。目前公司已打造一个由13个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药物资产组成的全面的管线,包括三个已上市产品、四个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一个处于IND准备阶段、两个处于临床前阶段,另外三个基因治疗专案处于先导识别阶段。
北海康成主营罕见病药物,已上市产品主要用于阳性乳腺癌、亨特氏综合征、胆道闭锁等疾病,然而这些上市产品并没能给公司带来较大收益,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北海康成营业收入分别为146.9万元、1203.2万元、1219.2万元;归母净亏损分别高达2.18亿元、8.46亿元、3.44亿元。
CDMO核心企业凯莱英12月10日登陆港股,成为A+H上市公司。公司在港股发行价为388港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68.5亿港元。2018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凯莱英分别录得营业收入18.35亿元、24.6亿元、31.5亿元、29.23亿元;净利润4.28亿元、5.54亿元、7.22亿元、6.95亿元。
固生堂是一家中医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通过线下医疗机构及线上医疗健康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中医医疗健康服务及产品。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26亿元、8.96亿元、9.25亿元、5.98亿元。虽然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尚未实现盈利,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73亿元、1.48亿元、2.56亿元、3.5亿元。
新股不败已是过去式
自IPO询价新规发布后,A股打新不再稳赚不赔。
10月末至11月初的8个交易日内,有10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包括华兰股份、深城交、成大生物、戎美股份、新锐股份、中科微至、凯尔达、可孚医疗、中自科技、争光股份等。
Wind数据显示,11月以来,上市新股(不含北交所股票)中,仅华兰股份、争光股份、新点软件3只新股首日盘中曾破发,首日破发比例不到十分之一。进入12月,上市的15只新股中,迪哲医药是唯一破发的新股,至此,今年以来,沪深A股上市首日破发新股增至11只。
高发行价叠加尚未盈利,加上今年11月以来不少新股破发,有投资者打起“退堂鼓”。据百济神州披露的发行结果显示,网上投资者弃购数量为103.25万股,弃购金额约1.99亿元,百济神州也因此成为今年以来弃购金额最高的新股。
港股新股表现同样参差,今年以来,截至12月10日,上市的86只新股中,有39只上市首日破发。其中,12月10日首日破发的迪哲医药和北海康成-B均为尚未盈利的医药生物企业。今年以来,通过港交所18A条款在港上市的18家生物科技公司中,截至12月10日收盘价,只有5家涨跌幅为正,其他均已跌破发行价。其中,贝康医疗-B最新收盘价相比发行价跌幅达71%。
2018年4月,港交所对主板上市规则做出了25年来最大的改革,其中一项即是新增18A章,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有收入、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经过两年的发展,就新股数量而言,今年是香港科技生物市场的大年,截至目前,已经有18家公司通过18A实现上市,超过去年全年(14家)。
就未来注册制下新股收益,国泰君安2022年资本市场云端年会上,国泰君安新股首席分析师王政之谈及“如何看待新规下的注册制IPO市场”时表示,从A股历史上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来看,市场化发行会带来激烈的买卖双方博弈交锋,最终达到整体买卖双方的均衡定价水位,所以未来的打新报价过程中,一定要接受新股不败已经是过去式,未来20%的破发率可能会是常态。其次,需要在项目选择上对具有某些破发特征(高超募比例,高绝对值发行等)的个股更为谨慎。
来源/证券时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