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2月3日《古董局中局》上映,今年贺岁档大幕正式开启。截至目前,共有37部新片定档12月档期。不过,温情幽默的喜剧电影在今年的贺岁档可谓“鲜见”,代之以多元化类型。有悬疑的《误杀2》、有爱情片《曾经相爱的我们》、有警匪,只有12月31日上映的《李茂换太子》是真正的主打喜剧——马丽、常远、艾伦领衔豪华喜剧阵容“快乐驾到”,让大家在一年辛苦忙碌之余暂别烦恼,带着好心情跨年,也让人们依稀忆起曾经的贺岁档影院中充斥的浓浓笑意。
前些年,微博就出现“把欢笑还给贺岁档”的声音。在一次网络调查“你最希望在贺岁档里看到怎样的电影”中,67%的观众选择“轻松爆笑的喜剧,有喜欢的明星最好”。然而,贺岁档不必非得是“欢笑档”,没了喜剧片,贺岁档还是可以“贺岁”,不必固步自封地呼吁“把欢笑还给贺岁档”,或者“把贺岁档还给喜剧”。
贺岁档喜剧奇缺,贺岁电影一反幽默变沉重并非新鲜事儿。历数以往,《集结号》的悲壮、《投名状》的惨烈、《长江七号》的笑中带泪,还有《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亲密敌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贺岁电影。贺岁片外延由喜向悲扩展,应是电影人创作的自由,没有人规定贺岁档不能拍悲剧。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拍片。让观众能够大笑一场,忘了烦心事儿,固然不错。但近年来,贺岁档的喜剧片却难让多数观众满意,屡屡被指“不好笑”,也缺少对现实的人文关怀而华而不实。一些贺岁喜剧片甚至只是为了瓜分一块诱人的“大蛋糕”,应景似的拍一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轻松谐趣的片子,原本想成为“票房妙药”,哪知却成了“票房毒药”,成了“炮灰”,让观众对贺岁档心生失望,甚至对国产电影心生失望。
于是有专家忧心如焚:“中国电影”正在沦落成“中国喜剧电影”;喜剧垄断影院是中国电影的“悲剧”,其他电影正在慢慢告别主流观影人群,孤身远去。不只是专家忧心,电影创作人要想拍出高品质的喜剧,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一些院线负责人说得好,“并不是只要是喜剧就一定有人看,喜剧很难拍”,“内地电影人不擅长拍喜剧,所以往往不卖座”。试想,为何有那么多国产喜剧片上映几天仍悄无声响?为什么好些国产喜剧在茫茫贺岁片中成不了气候,迅速被淹没?欢笑或悲情,并不是能够激活某个档期的电影市场的法宝,作品质量如何才是王道。
贺岁档越来越红火,贺岁片却反而越来越悲情,黑帮片、灾难片、恐怖片等多种电影类型并存,恰恰是市场调剂的结果,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事实上,由喜剧电影衍生而来的贺岁档,如今已变成国产电影抢票房的“赚钱档”,已经不再是电影为档期服务,而是档期为电影服务;这个时代已非娱乐方式匮乏的时代,观众也未必非得在贺岁档观看喜庆热闹的“爆笑喜剧”。一个档期的电影类型多元化,反而更有利于观众选择。
文/李秀荣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