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尼12月9日发布2021年《全球零售发展指数》报告,中国重登榜首, 商超、电商、消费电子零售以及家居零售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零售渠道。
报告认为,随着发达国家商业市场的成熟,零售商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更大的利润压力和更高的消费者服务期望,相对而言新兴市场对全球零售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科尔尼大中国区总裁、消费与零售业务合伙人贺晓青认为,“今年是中国线上零售史上很重要的一年,一方面,自2020年年中天猫流量顶部形成的呼声、之后监管反垄断趋势等,线上电商多元化在今年发展明显,企业纷纷加快电商乃至线上营销多元化的布局;另一方面,更多在电商、数字化营销领先的行业及企业开始对精准营销ROI、流量成本及其对品牌的推动进行反思,更多地平衡短期销售流量投入和长期品牌投入;再有,出海跨境电商充分利用新兴国家高性价比的制造优势以及发达的电商能力和业态,在服饰、3C等品类上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获得了高度关注,更多新的出海跨界电商也在快速成长”。
“所有事物,尤其是市场,都在不断变化中——就像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警示信号。但整体来看,我们非常看好中国传统零售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当然,现在很多线下和传统的零售商是高度承压的,建议大家要建立战略定力和信心,同时从用户体验、业态模式、运营效率、生态策略等方面升级内功,而且这个事儿要快。”科尔尼消费与零售业务合伙人刘晓龙补充说道,“我们在后面给出了中国零售市场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很多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零售企业应该保持战略和组织敏捷性,在各种变革和创新上小步快跑,并积极借力外部生态”。
该报告认为,整体来看,十大趋势定义中国零售市场的持续未来发展态势。
首先,在消费者层面,中国消费者对于本地品牌、健康理念、天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消费支出大部分花费在时尚产品、服饰、高端护肤品以及消费电子产品上,用户体验驱动的模式再造与运营创新就成为关键。
第二,中国零售市场的“洼地效应”驱动着零售迭代。近两年来“洼地效应”分化最明显的领域是商超和大卖场,其流量被分流到小业态、购物中心、新兴大业态、专业店等。在未来几年,“洼地效应”将持续推动零售市场的底层演变逻辑。
第三,不同于其他多数国家,数字化零售商一直是中国零售市场的驱动者。近期在中国发展受挫的品牌有Superdry, 家乐福、M&S、Old Navy和乐购,但是外来品牌仍在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规模巨大,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完备。
第四,新门店和新的运营模式正在改变中国零售业的面貌。中国的零售业态正在从以前以商品为中心的商业思维转向以体验为中心的业态创新。
第五,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率变革。例如阿里的盒马鲜生超市已率先实现无人值守、手机扫码支付、传送带系统快速拣货打包。京东的七鲜生活店配备智能购物车,扫描车身二维码,消费者就与购物车完成了绑定,可以通过手环实现自动跟随。百度与肯德基合作打造智能点餐系统,点餐机器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判断顾客的年龄、性别和面部表情,为顾客推荐合适的餐品。
第六,中国零售商业的价值增量部分很大程度上来自新零售模式的出现以及对传统零售的创新改造。典型的例子如社区团购,疫情期间非常活跃,社区居民不选择大型超市,而是通过在线社区团购平台完成了补货,这一消费习惯已被培养起来。
第七,零售在驱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升级,尤其是推动价值链上游的大规模创新,通过改善价值链上游的效率,零售商能够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改造甚至深度介入到上游价值链,这还能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与收入。
第八,中国零售的生态圈特征和趋势明显,一直在继续。例如,随着传统零售模式继续下滑,一些小的传统零售商迫切寻求出路,因此阿里的零售通业务、苏宁的零售云业务等都是在零售商赋能赛道上走出了S2B2C的成功案例。而大型的零售商在解决消费者全渠道体验上,选择与电商零售商结盟或合作,例如高鑫零售借助阿里的数字化能力,大力完善二维码扫码、自助结账、快速配送等数字化运营与服务。
第九,线上电商呈多元化趋势,企业纷纷加快电商乃至线上营销多元化的布局。
第十,中国零售市场的新监管趋势也在出现和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