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简称《规划》)。12月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出席介绍“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吹风会上介绍,过去一直提的是农业现代化,现在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外延都有拓展,内容更加丰富。
曾衍德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鲜明提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目标,既体现三农发展规律,又符合农业农村实际,既准确科学,又形象生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的理论创新。
曾衍德介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体现在三点,分别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规划》围绕保供给、提质量、增效益,提出夯实农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方式,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此外,《规划》围绕强设施、优服务、美环境,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这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规划》还提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曾衍德表示,根据上述内涵要义,我们研究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路径,大体可以概括为“八化”,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外延。
在农业方面,一个是生产设施化,这主要包括农田设施和配套水利设施。二是社会服务化,重点是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产业融合化,重点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重要形态。这“三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
在农村方面,一是生活便利化,重点是农村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二是环境绿色化,重点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行。三是治理高效化。这“三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在农民方面,一个是农民技能化,再一个是乡风文明化,这“两化”主要反映农民能力素质和精神面貌。这“八化”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外延。
此外,曾衍德表示,“过去我们讲现代化,有几句比较通俗的话,比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脱贫攻坚讲‘两不愁三保障’。现在我们也尝试提出几句朗朗上口、比较贴切的话来描述农业农村现代化。”
曾衍德称,第一句话叫做旱涝保收。不光是灌排问题,也包括机械装备、实用技术装备等物质条件,表达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第二句话是生活无忧。现代化不仅是吃饱穿暖,还包括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有大的改善,这体现了农民“生活”的现代化。第三句话是山清水秀。人居环境改善,面源污染治理,田园风光醉人,这表明了乡村“生态”的振兴和优良。最后一句话叫做尊老爱幼。这既符合传统美德,也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综合体现。
《规划》提出的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熊颖琪
编辑/赵红信
校对/李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