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频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时表示,将运用多种货币工具,适时降准。这一表态传递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决心。据此,有些市场人士认为第三次集中供地土地出让条件放松和房地产企业贷款增加等因素,叠加降准信号释放,说明宏观政策将走向宽松。
这一看法是对宏观政策比较简单化的理解,容易引起误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政策也因此发生明显变化。中央强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意味着我国将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可能出现大水漫灌的全面宽松。同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性将加强,在实现短期稳增长目标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改善和内生动力的激发。
首先,是稳。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运用多种货币工具,适时降准。以房地产为例,因个别企业风险暴露,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曾出现较大下滑,在政策调整下,房地产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得到满足,“房住不炒”的政策目标不会改变。
其次,是准。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积极保供稳价,推动煤炭价格回落,保障电力供应,缓解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中小微企业传导的压力,也使工业产能逐步释放。这些政策,叠加多项助企纾困措施,取得积极成效。
为精准发力,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也在加强。近日,我国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这两个政策,一个致力于服务双碳目标的长期战略,一个为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形成了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再有,是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发力,通过优化结构提升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为此,针对一些地方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势头,我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出台电价调整方案,提出高耗能企业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的限制。
中央反复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的宏观政策,也要放在这一背景下看。政策将更加注重连续性和稳定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目标,远不是泛泛而谈的宽松所能概括。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