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双城记”:认真追问人类需要怎样的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1-20 16:31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有一个经典的镜头:美国男孩杰西和法国女孩席琳在九年前曾经在维也纳度过了疯狂而浪漫的一夜。九年后,他们在巴黎偶然久别重逢,但这一次留给他们的仅有一个下午的相处时光。

日落之前,杰西邀请席琳一起搭乘塞纳河上的游船。当他们在船头回望岸边的巴黎建筑时,杰西给席琳讲了一个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二战的时候德军曾经占领巴黎,在败退撤兵之前他们准备炸掉巴黎圣母院。一名德军士兵被留下来负责点燃导火索,但他坐着呆望着美丽的巴黎建筑,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直到盟军赶到,他们发现满城的炸药都没被点燃,而这个德国士兵也自始至终都没有下得去手。

席琳回头,凝望着远处的巴黎圣母院说:“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巴黎原来这么美。”

巴黎建筑现场图  梁信摄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

杰西讲的故事在历史上确实找得到原型。

巴黎是一个幸运的城市。法国在巴黎建都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尽管中世纪的欧洲战火不断,巴黎却一直未遭受过严重的摧毁。即便在二战期间,法国的一些城市和巴黎临近城镇的工业区受到轰炸,巴黎却几乎没有受到破坏,甚至连部分本可能遭到损毁的古迹最终都得以幸免。因此,巴黎的历史遗迹大多保存完好,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发展,历史性与现代化的建筑得以融合并存,成为了巴黎一大建设特色。

11月10日,上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进程的见证”开幕。时岁正值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同在徐汇滨江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也如期开展。如果说那头为期五天的西岸艺博会里热热闹闹的人头簇拥像是一本活力多元的时尚杂志的话,这头安安静静高踞在西岸美术馆二楼的“巴黎建筑”特展倒像是一本厚重严谨的百科全书——用近120件建筑模型、图纸、文献以及影像作品,共十个章节,记录下巴黎战后这七十年的建城史。

如果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巴黎是什么样子的?

走进展厅,开篇映入记者眼帘的是16张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巴黎建筑照。它们是拥有着不同功能的社会建筑:有的是教堂、水泥厂、图书馆,有的是政府机构、居民住宅。但相同的是,从设计上看,这些建筑的外观已经开始脱离传统,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兴奋。而拍下这组照片的维拉·卡多特和皮埃尔·若利两人本是研究当代建筑的写手,由于希望在文章中加入照片吸引读者阅读,机缘巧合下报道并记录下了不少在当时饱受批评的建筑。他们意识到,城市的变革必然会带来崭新的巴黎市容,而这些建筑就如同一份见证,留下了巴黎战后重建和迈进全新工业化进程的独家肖像记忆。

在时间中找寻答案

正如百科全书一般,展览的章节之间以时间顺序徐徐深入展开——从战争终结重建开始,到新一代现代建筑师带来创新性的改良,再到经济繁荣催生了高楼群聚、版图拓宽至巴黎东部,乃至后来走向了国际舞台的巴黎可以通过项目竞赛吸引到外国建筑师前来一展才华,让有影响力的建筑遍地开花……一系列章节丰富而详实地重温了巴黎从战后百废待兴到成为现在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演变历程。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章节的展厅位置安排得交错兜转,犹如暗合了巴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曲折前进。

奥利维耶 · 桑卡尔布尔(Olivier Cinqualbre)是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建筑设计部门的博物馆研究员,他与泽伊内普 · 艾京(Zeynep Aygun)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作为一位学者,奥利维耶回看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那场火灾时,他的关注点并未止步于感叹和痛心,而是更客观地落到时至今日仍然备受争议的经典问题上:例如,现代化应该如何介入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

此前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中曾提到,对于巴黎圣母院是按照原样修复还是选择“创意性重建”的讨论曾引起了法国国民的激烈争议。此外,巴黎圣母院尖顶的修复所需要耗费的大量橡木木材和大量中世纪同款石材,也一度牵制了修复的进度。两位策展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巴黎圣母院屋顶和尖顶的重建,是一次对历史文化建筑遗产应该如何进行保护的反思机会。现在对于在样式上和材料上是否还应该进行原样重修等的争论已经平息,但在时移世易之后,这些难题正是需要当代建筑手段参与其中创作的地方。”

对于巴黎的建筑,奥利维耶与泽伊内普还有一个有趣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在当时颇受争议的建筑,会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或许,在巴黎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它的建筑已然以未来的面貌立于城市之中。

与西岸美术馆开启五年展陈合作的蓬皮杜中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这样的绝佳案例。

1969年,为了纪念带领法国于二战时击退希特勒的戴高乐总统,当时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提倡兴建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经过国际范围的竞投,最后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的设计从681个方案中胜出。但就在蓬皮杜中心完工后,马上引起了法国市民间的极大争议:巨大的中心建筑由金属架构和玻璃组成,外部袒露着五颜六色的通风水电线路管道,像一个未完工的工地怪兽突兀地出现在巴黎满是中世纪传统浪漫风格的建筑丛林中。而且在Marais老区,蓬皮杜中心也已经属于IGH类(高层建筑),严重地破坏了巴黎的天际线,造成许多巴黎市民都无法接受。

策展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毫无疑问,继埃菲尔铁塔之后,蓬皮杜中心是最具争议的建筑。曾引发巨大争议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由贝聿铭设计)现在也被完全接受了,但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在建筑设计上的激进,在50年后来看依然颇具挑战。”但仅仅是刺激的视觉效果,是无法说服巴黎人民的。他指出,是他们创造的广阔广场公共空间以及具有强大的新用途适应力的空间,使得这座建筑如今能够被不同年龄层的游客广泛接纳。

开放的广场不仅呼应了该建筑作为自由流动的文化交流场所的想法,也是在拥挤的城市森林里留出一块珍贵的空地,供市民休闲玩耍,愉快地欣赏蓬皮杜的全貌。而蓬皮杜中心充满未来主义的“脚手架”结构,也得以让电梯、管道等机械装置都悬置在外,不仅是一个大胆的美学决定,同时也非常实用地释放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营造了一个无柱灵活的展览空间。理查德·罗杰斯后来赢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07年普利兹克奖。如今,每年慕名而来“打卡”的访客高达300万人次。

巴黎与上海的双城共振

艺术评论人钟刚曾撰文评价道:“上海是一个不断探讨‘什么是好城市’的中国城市,巴黎的城市发展会给予它很多的参照。中国的城市经常喜欢以一二三线来描述城市的影响力,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城市’比‘如何成为一个一线城市’要重要得多。”

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与巴黎在城市的历史、地缘、文化、生态和精神等方面有着某种遥远的相似性。站在时代的浪尖,两座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上面临的问题和思考往往也是互相重合,乃至互相启发的。而对展览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业遗存活化、城市更新规划、理想的城市生活等议题方面,巴黎已经先一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密集的艺博活动、汹涌的人潮和繁荣的交易数字,将是整个11月上海逃不开的关键词。在热闹的氛围、引人瞩目的话题和照片漫天飞舞之际,“巴黎建筑”特展也让我们看到浮华以外,上海正在寻求一种冷静、学术、深层次的对话,认真思索和试图解决那些更艰涩、更困难的问题。未来或许可以期待,伴随着像席琳一样的回头瞬间,我们凝望着上海滩的十里洋场和风云际会,也会由衷生出感叹:“这个城市,原来这么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欧莱雅联手国博推出“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9
巴黎圣母院雕塑原件首次来华展出
中国新闻网 2024-09-12
大火“揭秘”巴黎圣母院“创新建筑法”
新华社 2023-03-17
巴黎圣母院内部翻修方案“迪士尼化”?百名公众人物联名抗议
澎湃新闻 2021-12-16
“巴黎建筑”,蓬皮杜中心建筑类馆藏首次大规模亮相中国
北京青年周刊 2021-11-12
巴黎圣母院大火后首开平安夜音乐会
新华社 2020-12-25
法国一大教堂火灾后被毁照片曝光 警方展开调查
环球网 2020-07-19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宝藏》邮票亮相 因疫情推迟三个月发行
中国新闻网 2020-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