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四年持续不断地攻关之后,科研人孙钦亮和他的同事们迎来了重要时刻。
近日,腾跃直播旱稻测产评比现场会在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莒南县举行。这场极具标志性意义的现场会宣布了孙钦亮在当地试验基地种植的旱稻喜迎丰收——经过测量、收割、脱粒、称重、去杂、水分测定等多道工序之后,对旱稻实收测产结果显示该基地每亩旱稻产量达727.9公斤,这表明旱稻亩产量不比水稻少,且经济效益高于传统水稻品种。
孙钦亮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科研者,醉心于旱稻改良实验与品种选育;另一重身份是莒南腾跃种植合作社创始人,属于乡村振兴浪潮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创业者。
莒南是一方红色的热土。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都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因此,这里也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
作为土生土长的莒南人,孙钦亮告诉记者,莒南县栽培水稻历史悠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大面积种植,但由于缺乏良好灌溉条件和丰沛水源,水稻在莒南县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在研究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各方面先天优势后,他决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试种旱稻。某种程度上,他不得不这样干,因为旱稻虽然节约了大量水源,但一般的旱稻要比水稻的产量低很多,因而,老百姓不愿意种植。
对旱稻进行改良试验,选育高品质高产量的节水抗旱稻,孙钦亮深知:单打独斗难以成事。为此,他引入并组建了以日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李玉华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
他们常年待在田里,从早到晚忙碌着,希望“创业者+科研者”通力合作能选育出优质的旱稻品种。
十四年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他们研究的旱稻“腾跃-裕丰”系列自主育种不仅具备了早熟、优质、抗病、抗倒、高产特征,还可一年两作,在小麦或大蒜、马铃薯收获后的6月中旬直播早稻,到10月中旬收获,不影响下茬小麦的播种。同时,他们育成的新品系,夏播亩产达到500公斤左右,得到农民兄弟的青睐。
“许多农户已经开始认识和接受了节水抗旱稻,旱稻种植深入人心。”这一改变,让孙钦亮倍感兴奋。他表示:“我们正大力推广建设富硒大米种植基地、旱稻种植基地,发展旱稻产业,已在临沂市、日照市及其周边地区种植达5000余亩。”
此外,他们已从品种、栽培模式、间套轮作等方面强化技术集成,提高种植效益,形成了稳定的种植制度。同时,他们还与稻米品牌企业对接,建设了座花堂、晒衣台、广亮门等十多个杂交稻旱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技术应用。
将优质稻米种出来,并不是产业链条的结束。
孙钦亮还与当地农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实现规模化种植后,在当地兴建稻谷仓储加工车间,通过兴办加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建立集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完成大米加工、销售,形成了从原料基地到工厂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订单种植不仅保证了稻米品质上好,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孙钦亮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抗旱能力强、病虫害率低、高品质高产量的稻种种遍全国,将安全、优质的稻米端上全国老百姓的餐桌。测产会的结果意味着,他距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文/科技日报记者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