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是如何打造的?3年,“应急英雄联盟”如何走向专业化
成都商报 2021-11-10 11:34

“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三年前的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从此,这16字便镌刻在每一位应急管理干部和消防指战员的心里。

回顾这三年的历程,2021年11月8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应急管理部党委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举措,顺利完成了机构组建、职能融合、人员转隶,理顺了应急管理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实现了从“物理相加”到“化学反应”的转变,达到了“1+1>2”的预期效果。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探索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21世纪后,人类所面对的许多重大突发事件具有高度复杂性、复合性和跨界性。应急管理部成立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组建,对标“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在有效统筹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力量,着力防范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打造“应急英雄联盟”

中国特色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这样走上专业化之路

2018年4月16日,整合11个部门13项职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

应急管理部组建之后,原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

在陕西省西安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一站站长助理江永木看来,改革转隶三年来,消防队伍最大的变化就是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改革转隶以来,所有的训练、考核、比武都是从消防救援的专业角度开展。”江永木介绍,三年来,除了训练灭火救援的看家本领,很多队员还掌握了绳索、潜水等技能。“实际救援需要什么,我们就怎么练。”

江永木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以前对消防员参加地震、水灾等抢险救援并没有太多要求,但现在,必须要经过专业培训,拿到如游泳、潜水、绳索等相应资格证书,才允许参加。除此之外,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更加专业,应急救援力量部署更加科学合理。

对于三年来消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转变,西藏森林消防总队那曲市大队大队长孔特特同样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西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改革转隶以来,所在单位特别针对地震、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的救援展开针对性训练。“我们大队目前有110人,有59人已经拿到了各类救援资格证书。”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介绍,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坚持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对标“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强化战斗力标准,加速转型升级。三年来,新组建了水域、山岳、地震、空勤、抗洪、化工等专业队3000余支,救援能力明显增强、行动效率明显提高、救援效果明显提升。建设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建成地震、矿山、危化品、隧道施工、工程抢险、航空救援等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近100支2万余人;地方政府建有专业力量约3.4万支134万人。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周学文说。

空地一体、转型升级

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取得明显进步

“以往我们单纯承担森林灭火任务,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面对的是‘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要求。”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大庆航空救援支队飞行大队大队长兰海亮这样告诉记者。

兰海亮介绍,改革转隶前,他所在的大庆航空救援支队飞行大队主要面对东北林区,这三年来,为适应综合应急救援需要,任务区域更大,任务模式更加多样。

“我们以前参与森林灭火,主要是空地配合,与其他单位的地面灭火力量共同作战。改革以后,我们单独成立了特勤大队,有了自己的特勤救援力量。直升机搭载特勤队员出动,由以前的空中救援转变为空地一体救援。”兰海亮说。

近年来,兰海亮积极推动训练向实战化、模拟化、体系化迈进,探索空地一体救援路径,以“直升机+特勤队员”为基础作战单元,开展航空救援模块化训练,打造单机组快反突击分队,真正给特勤力量插上翅膀。

“除了承担森林消防任务外,我们已经具备地震、水灾、雨雪冰冻等突发灾害的水域、山岳、城市救援能力。”兰海亮如是说。

11月8日,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介绍,针对应急救援职责大幅拓展,加快队伍转型升级、提质强能,布点组建地震、水域、山岳等专业队伍,增配各类消防车辆6500余辆、专业装备器材190.8万余件套,全队伍持续开展全员岗位练兵,举办比武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力量前置预置、扁平化指挥等救援机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全新再造重建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把分散于各有关部门的应急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我国应急管理战线几代人的梦想。”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黄明在应急管理部挂牌运行之初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组建应急管理部不是哪一个单位改名字,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脱胎换骨。”

三年来,应急管理部边改革、边应急、边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强化全灾种、全过程综合管理。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介绍,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牵头建立健全风险研判、信息共享、协同处置、恢复重建等全过程跨部门联动机制,提高了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防抗救一体化工作合力明显增强。积极推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成部、省、市、县四级贯通的应急指挥信息网,搭建应急物资全程监管溯源平台,构建应急管理“一张图”、大数据平台和卫星监测系统,实现危化品重大危险源、煤矿等全面联网监测,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自上而下的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建立,应急力量分布和统筹调动科学顺畅,“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救援能力明显提升。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伟看来,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发挥了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的主导作用,打通了以往横亘在各个部门、层级间的阻隔,使得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得以整合,从而全方位应对各种风险。

王宏伟介绍,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承担国务院安委会、国家防总、国家森防指、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等5个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职责,借助这5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文/张炎良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