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10时1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SDGSAT-1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的科学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首颗地球科学卫星。该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研制,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规划的首发星。
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的需求,SDGSAT-1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三个有效载荷,通过三个载荷全天时协同观测,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将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指标研究和对全球SDGs实现进行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空间科学卫星工程总指挥阴和俊表示,SDGSAT-1卫星是中国实质性贡献2030年议程的重要体现,是向国际社会展现大国担当的具体行动。希望以此为契机、以建设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多学科综合性优势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特点,为2030年议程实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SDGSAT-1卫星首席科学家、“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负责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表示,作为地球大数据资源获取的有效途径和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手段,空间观测能够为全球SDGs的实现做出特有贡献,能够有效地服务表征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交互作用的SDGs指标研究,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期望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能够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一起,通过全球数据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共享共用,为缩减全球可持续发展不平衡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做出贡献。
2030年议程实施面临数据和方法的迫切需求,作为高效数据获取手段和研究方法,空间观测能够为2030年议程做出重要贡献。为此,研制、运行系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成为一项重要使命。2021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SDGSAT-1卫星发射作为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凸显了中国在科技领域为落实2030年议程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卫星在轨运行后,其数据产品将面向全球进行共享,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展SDGs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
SDGSAT-1卫星工程任务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为该卫星主用户方,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和地面支撑系统的研制建设,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研制,卫星有效载荷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长春光机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科学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测控系统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用于这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805所)研制,此次任务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第8次飞行任务。
文/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