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新赛季出征仪式,16日在首钢园训练基地举行。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本月21日就将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打响,冬奥会冠军武大靖率领以老带新的阵容,将通过世界杯四站分站赛,力争拿到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满额参赛资格。据了解,这支队伍是通过五站国内挑战赛积分排名选拔产生的,未来将通过世界杯的表现,在2022年1月24日前确定冬奥会参赛阵容。
世界杯阵容历经三阶段产生
在出征仪式上,中国短道速滑队公布了本届参加世界杯的国家队名单。中国队主教练为韩国人金善台,技术教练是前韩国著名运动员安贤洙,中方教练为范洪文和冯凯。男运动员包括孙龙、任子威、安凯、李文龙、于松楠和武大靖。女运动员包括徐爱丽、张雨婷、曲春雨、范可新、郭奕含和韩雨桐。
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于海燕介绍,本届世界杯中国队阵容的组建经历三个阶段。首先通过2020年12月27日举行的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和年1月3日 的全国冠军赛,选拔出两次比赛6项综合积分前20名的运动员,组成短道速滑训练营。此后每周一次举行积分对抗赛,并在2021年4月举行的相约北京冰上测试赛检验了训练成果。
此后,根据锦标赛、冠军赛和队内对抗赛成绩,选拔出男子12人,女子11人,在4月27日组成短道速滑国家集训队。集训队采取队内竞争,末位淘汰的策略,每周测试,每月根据排名进行末位淘汰。
第二阶段,国家队还邀请省市优秀运动员参加挑战赛,与国家集训队选手同场竞技,并选拔优秀省市运动员进入集训队,让队伍阵容时时动态调整,最终选拔出男队员11人,女队员8人的 19人奥运备战集训名单。
第三阶段,进入世界杯阵容选拔。据介绍,本届世界杯名单是通过极限选拔方式,提高比赛频次,给全国优秀运动员提供展示能力、参与竞争的机会,最终通过积分排名,选拔出世界杯参赛队伍。
以老带新阵容面临大赛考验
从国家队阵容看,参加过索契和平昌冬奥会的武大靖、范可新是这支队伍的老将,他们与参加了平昌冬奥会的任子威、曲春雨以及北京冬奥会周期加盟的新锐组成了以老带新的阵容。这支队伍近两年来没有在国际大赛上露面,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将成为检验队伍两年来训练成果的第一战。
据于海燕介绍,从6月份以来,国家集训队每两周一赛,历时85天,进行了五站全国短道速滑挑战赛。挑战赛邀请国家集训队中男子12人,女子11人,和来自各省市的9名男子运动员和8名女运动员共同参加。最终根据排名产生了6男6女的世界杯出征名单。
在王濛带队的2019-2020赛季,武大靖以强势状态开启本赛季,他在世界杯男子500米第二次比赛中以39秒702的成绩取得该赛季中国队在世界杯分站赛上的首枚金牌。但此后武大靖旧伤发作,从蒙特利尔站、名古屋站到上海站,武大靖表现低迷。上海站的比赛,武大靖两次摔出赛道,造成右侧腰部伤病。此后受到疫情影响,中国队退出短道速滑世锦赛,让武大靖获得更加充足的时间,放松身体,重新证明自己。
和武大靖一样,参加过两届冬奥会的范可新,一直表现平稳,在2021年4月举行的相约北京测试赛上发挥不错。而在北京冬奥会冲刺备战中,两位老将除了继续让自己的状态稳步提升,也会把大赛经验传授给后辈队员。
相比老将,这支国家队中的新锐表现更令人期待。男队中,孙龙,李文龙和于松楠都是00后选手,几人虽然在国内五站挑战赛中表现出色,但还需要在大赛与世界级对手的对抗中接受考验。
积分制和韩国籍主帅都是“秘密武器”
本届短道速滑国家队,是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第一支由韩国人担任主教练的国家队,此外,国家队名单严格由积分排名产生。据于海燕介绍,外界可以通过本次短道速滑世界杯,了解新一届国家队的状态和实力。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基本上搬来了平昌冬奥会的韩国队教练阵容。平昌冬奥会,金善台率领韩国队夺得3金1银2铜,高居奖牌榜首位。2019年5月由王濛组建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国家队时,金善台即担任中国短道速滑女队主教练。金善台曾带出过奥运冠军周洋以及世界冠军韩天宇和梁文豪等名将。此外,冬奥会六金得主安贤洙也在2020年8月与中国短道速滑队签约,他担任金善台副手,担任队伍的技术教练。
值得注意的是,平昌冬奥会韩国短道速滑冠军林孝俊,这次也以教练身份出现在中国短道速滑队出征仪式现场。
此外,世界杯出征名单严格由积分制产生,也是本届中国队的一大特色。为了全面检验运动员综合能力,还设定了名次分和奖励分。挑战赛的各项目各轮次,只有获得前4名的运动员才能获得积分,并将滑行成绩与世界水平进行对比,加上权重分,产生运动员总积分。为了激励运动员的持续高水平作战能力,凡连续进入决赛的运动员,积分还能加倍。此外,还设单项速度奖,对队员500米半圈成绩,1000米,1500米最小降速率,每项再奖励50分。
最终在五站单项积分中,选择运动员最高的两站积分相加,进行综合排名。排名前六名运动员,自动获得北京站和日本站世界杯的出战资格。两站世界杯后,再根据比赛结果,调整荷兰站和匈牙利站世界杯的参赛名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褚鹏
编辑/张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