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花饼在家乡美食中不过“小菜一碟”,即不起眼,也不出众,往往视为街边小摊,清晨果腹之物,但它却是国人心目中的“老街坊”、“老味道”、“老记忆”,以它味美、小众、亲和、朴素的平民身份传承着“外婆的味道”。
昌吉市北京南路上的“白发婆葱花饼”店已有二十八年的经营时光,也算是家乡的老味道了。摊饼的技艺和口味几十年如一日。葱花饼自然是主角,配以豆浆、豆腐脑、煎鸡蛋、咸鸭蛋、茶叶蛋、腐乳、各种小粥、腌制的各种小菜,几张桌椅,熟悉的老面孔,就差孔乙己的柜台和几坛老酒了。店主忙的时候,小菜小粥之类就成为自助了。如果说豆腐脑、豆浆已然大众化,基本是配送了,那么自制的各种小菜则独具特色,配上葱花饼更是别具风味,相得益彰,这是国人吃早餐的特色饮食习惯和文化。
葱花饼不仅是年少时记忆中的“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的母亲的味道 。在缺少白面的年代里,在玉米面里掺入葱花,煎出两面金黄,葱香四溢,一样能吃出白面葱花饼的味道,激发出谷物特有的粗犷香甜的口味。
葱花饼自然离不了大葱。大葱在中国人的烹饪和家常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葱姜蒜”等基本调味料“葱”为首。在欧洲有专门炭烧大葱的吃法。国人对一种美食的称呼往往带有文化的烙印。大葱遇到热油爆香的时候会呈现出一种“花”的模样和质感,尤其是混入面食的时候,大葱就会激发出“花”的形态,如碎花般“印”在食物上,这大概就是“葱花”的来历吧。
正是大葱这种爆香的活性和特点,于是乎就有了“葱爆肉”、“葱油饼”、“小葱拌豆腐”、“葱丸子”、“鸡蛋炒大葱”、“葱油面”、“北京烤鸭”、“大葱蘸酱”等吃法,可见大葱在中国烹饪中的地位。
山东煎饼卷大葱蘸酱也是一种别有风味的“葱花饼”,吃得是一个原汁原味和辛香辣爽的感觉。
随着时代的发展,葱花饼也在悄然发生着变迁。
现代餐饮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和链条式经营模式,葱花饼也从以往从属的地位逐渐成为了餐厅的主角,起到了特色招牌的作用。
沿河北路上的“胡塞葱花饼”店就是以葱花饼为主打早餐,兼营抓饭、薄皮包子、发面包子、扁豆面旗子、手工水饺等,配以奶茶、豆腐脑、豆浆、咸鸭蛋、茶叶蛋、鸡蛋饼、各种小粥、小菜,营养丰富,大众味美。葱花饼中火烙制,焦黄软糯,蓬松酥脆,口感细腻,鲜香可口,透着一股浓郁的麦香。
烙葱花饼的锅一定要用到特制的铝锅,导热快,传热均匀,一分钟可烙三张饼,而且烙出的饼横切面呈现出蜂窝状的特质,更增添了其独特的软糯爽口的风味,从而将葱花饼做到了极致和艺术。真可谓小饼有乾坤,藏天地,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兼营的薄皮包子也是体现了深厚的餐饮功底。传统的配方,丰润的馅料,可口的汤汁,薄如纸张的皮子,即有灌汤包子的口味,又有薄皮包子的特质,外观晶莹透亮,光滑润泽,皮薄筋道,往上提拉时有一种“兜”的感觉,那是丰盈的汤汁浸润着馅料,成就了一道家乡经典的传统美食。
发面包子也是丰腴饱满,鲜香可口,烙上了家乡印记。从外观上就能区分出包子的馅料。一般浅绿色为韭菜馅、浅黄色为胡萝卜馅、浅灰色为白菜、洋葱等馅,这是因为馅料里加入了羊油丁,融化后浸润在面皮表面,形成透亮的彩色油脂,这是判定家乡包子是否正宗的重要标志之一。
店里的老马告诉我,葱花饼之所以好吃,风味独特,成为众多食客们首选的早餐美食,关键在于自然发酵。每日都是用传统的面酵头做引子发面。发面时间固然长一些,但发酵充分,活性因子得到充分释放,酥脆可口,就是儿时的味道和记忆。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在沿河北路较“偏僻”地段经营时,老马侃侃而谈,主要还是闹市区门面房租金贵,店面小,停车也不方便。搬到这边,目前虽然顾客少一点,但店面宽敞,亮堂,好布局,也可租下相邻多间门面,搞多种经营,诸如拌面、炒面、臊子面、丸子汤、粉汤、大盘系列、各种炒菜等,将家族的烹饪技艺和美食集成起来,发挥出经营优势,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现在私家车已普及,“酒好不怕巷子深”,还是有不少老食客会经常光顾,生意还是不错。关键是随着头屯河景观带建设的推进,时代广场各种业态的入驻,“大美新疆”美食城的开张,游客集散地的逐步成型以及周边高档小区的建设,会给我们的经营带来好的机遇。虽然目前受疫情影响,经营不稳定,但国家一定会控制和战胜“新冠”疫情,所以从一张小小的葱花饼做起做好,我们充满了希望。
老马总结了餐饮从业几十年的经验,悟出了一个道理。烹饪的秘诀除了传承和技艺,最重要的就是做人。只有用心去做,人餐合一,才能做出大美食、大餐饮,才能做出“百年老店”,将家乡的餐饮和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世代延续。
小小葱花饼虽比不上烤全羊、“九碗三行子”、椒麻鸡、夹沙丸子等经典美食,但也是家乡“袖珍”餐饮与时俱进,不断改良的一个时代进步与时代缩影,未尝不可“推动”家乡的美食走向域外,走向全国,成为全国第“九大菜系”。
一张小小的葱花饼不仅承载着时光和味蕾的记忆,也成为人们清晨经久闲适的念想和陪伴。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