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历史顾问王树增:中华民族是有英雄好汉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0-08 13:04

“我对《长津湖》这部电影盼望已久,当知道这部电影要拍成时,心里非常感动。”在正在热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长津湖》中,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担任该片的历史顾问。对于他来说,这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

王树增曾经写过《朝鲜战争》这本书,2009年出版,最早的时候,这部书叫《远东朝鲜战争》,“它属于非虚构类的文学领域,准备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大量的研究史料和采访当事人,还要亲自去勘察战场等,写作时间要七八年以上。”

《长津湖》这部电影,讲的是长津湖战役的东线战场。王树增说,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成东西两个战场,由于战事的扩大,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战争的介入不断深入,于是在朝鲜半岛的东北方向出现了一个东线战场,也就是长津湖战役。作战开始的时候已经到了1950年的11月份,战争发生的盖马高原,气候特征和西伯利亚一样,属于高寒地带,冬季气温都在零下一二十摄氏度以下。长津湖之战时,甚至到过零下40多摄氏度,“在这种状态之下的战场,自然环境非常残酷,电影也真实重现了当时的寒冷。”

王树增反复研究档案后,发现了一个让他很心惊的事实:当时在严寒之下奔向盖马高原的这些战士们,基本上防寒的衣物都是不全的。“由于军情紧张,我们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扑向了盖马高原。在严寒之下,可以想象当时的困苦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资料中也有很多我军冻伤的记录。而我们东线战场的对手,又是美军最强悍的部队——陆战一师,美军不但武器装备是一流的,他们的被服装备也是一流的。在这块冰雪天地中,两军交战时,我军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王树增告诉记者,这场长津湖战役,充分体现了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安全,中华儿女展现出来的“决死作战”的精神。“这种决死作战的精神,至今还令众人敬仰,应该有这样一部电影作品来反映它。”

在王树增看来,《长津湖》能不能拍好,关键的一点,就是能不能体现出当时志愿军战士们真实的精神状态。“只有情感描写得真实了,你才能感动观众。”在真实之下,才能托举起想彰显的主题——为了民族的尊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以及中国人民长久的幸福生活,战士们不惜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的精神。由此,也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有英雄好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和武装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谁也不能阻止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谁也不能够侮辱中华民族的尊严。“我想如果达到这一点,我们影片就成功了。”

但《长津湖》毕竟是一部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在王树增看来,艺术加工是必要的,“电影必须有艺术加工,需要区分开艺术电影和纪录片、军事片、军教片这类影片的差别,这是两个美学范畴。如果把两者混为一种创作原则和美学范畴,会带来很多问题。”

就拿经典影片《上甘岭》等来举例,它们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在上甘岭那块土地上,发生过一次惨烈的战斗,这一定是要真实的。“但在艺术影片的整个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中,必须适当遵循虚构的原则,不然的话它就不叫艺术电影了。”

影片由吴京、易烊千玺、朱亚文、李晨等主演,王树增和他们接触过,觉得这次剧组在演员的选择上非常理想,“演员一定得是满满的正能量、满满的阳刚之气,而且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我接触过《长津湖》的演员们,我很喜欢他们。”

对于像《长津湖》这样的鸿篇巨制,有些军事迷喜欢用考证的方式来看待这部影片。王树增认为,这些军事迷之所以较真,是因为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有相当的感情,但不管如何,争论还是要有一定的限度,要区分“学术争论”和“艺术争论”之间的界限,“包括《长津湖》在内的众多影片,即便要有争论,也应该是争论这个影片有没有反映出来我军当时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不对,那个山头我们那天就没上去过’。”

王树增有50年的军龄,他的老部队就是从上甘岭下来的。“我的老首长和我入伍时候的那些老兵们,都是我的偶像。我之所以崇拜他们,就是因为作为一个军人,要为荣誉而战。当我们民族危机的时候,我们要用我们的胜利,来回报人民的养育之恩,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军人的心里话”。

记者/王金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