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news|考古人员披露“九层妖塔”墓葬考古细节 印章或揭示墓主人真实身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9-21 18:12

位于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墓群的2018血渭一号墓规模庞大,曾被民间称为“九层妖塔”。2018年,考古人员在该墓葬遭遇盗墓事件后,实施了考古调查。20日,相关考古报告在网络上发布。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金银器等珍贵文物,包括一件刻有文字的印章。考古人员分析推断称,2018血渭一号墓的年代大致为公元8世纪中期,墓主人或许是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王莫贺吐浑可汗。考古人员表示,该墓葬中的部分构件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充分证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报告发布 曾被民间称为“九层妖塔”

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写的《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调查报告在网络上发布。据《人民公安报》此前报道,血渭一号大墓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在民间又被称为“九层妖塔”。2017年11月,一拨盗墓人员在血渭一号墓东侧一平台处实施了盗掘,600余件文物失窃。到2018年,警方宣布此案成功告破。与此同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联合考古队对被盗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此次联合考古队发布的调查成果显示,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仅金银器就有1207件(组),包括印章、容器、马具、带饰等。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多件铜器、铁器、漆木器,394件玉、石器以及863片纺织品残片。

考古人员表示,经过对遗物形制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出土木材的树木年轮,可以推断2018血渭一号墓的年代大致为公元8世纪中期,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统治时期(公元704年至755年)。

一枚刻有骆驼的印章 或揭示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尤其重要的是,该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银金合金印章,这件印章上刻着一头双峰骆驼的图像以及部分藏文,考古人员认为印章上的藏文可以翻译为“外甥阿柴王之印”。

考古人员认为,根据印章来看,墓主人可能是阿柴王,这是吐蕃人对于吐谷浑的称呼,因此阿柴王可能就是吐谷浑王。根据印章的内容,结合敦煌文书《阿柴纪年》(残卷)记载,初步推定墓主人可能是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王莫贺吐浑可汗,他的母亲正是一位吐蕃的公主。

另一件贴金鹿纹银饰片出土于主墓室棺床扰土内,为薄银饰片贴金,四周錾刻云气纹,中心为一头鹿做行走状,右前蹄抬起,昂首阔步,口吞云气。另一件镶绿松石金象饰片出土于墓道台阶上,为纯金饰片,上有完整象形,象身上还錾刻有花草纹,甚至象脚位置还有细线刻划的毛发。沿着大象的背脊有一排镶嵌的绿松石珠,在身体中间及右前腿根部位置镶嵌有两颗较大的绿松石珠。象鼻垂直于地面,整体神态祥和,錾刻工艺精湛。

除了大量文物之外,考古人员还在墓葬中发现了殉人和殉牲坑。考古报告显示,墓葬中的殉人因被盗洞扰乱,仅存下半身,经鉴定该殉人年龄不超过16岁,性别不详。殉马坑内则发现了多匹马匹,经鉴定均为公马,年龄在4到6岁之间。殉牲坑内则发现了牦牛、黄牛、绵羊等多种动物的骨骼。

为青藏高原地区发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 证实当地为丝路重要中转站

考古人员认为,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首次揭示出吐谷浑陵墓形制的基本特征,为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人员表示,除了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外,考古人员还在墓葬中发现了葡萄籽,这对了解当时的生业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而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当地的百姓普遍均能穿着唐朝人制作的丝绸制品。从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来看,其织造工艺和纹样具有多元性,证实了都兰地区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

“地上墓园、祭祀建筑、棺床以及主墓室的斗拱装饰,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充分证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考古人员在报告中表示。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青Qnews】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朱葳
校对/成岗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