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泸县二中7000余人在地震中有序疏散,引发关注。
地震发生时,如何尽最大程度降低人员伤亡,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孩子们的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此次泸县发生的6.0级地震中,泸县二中7000余学生有序疏散的场景,令人眼前为之一亮。无一伤亡固然与地震本身的破坏性程度相关,但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日常化演练之功。同样的天灾,事先有没有充分的演练,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的安全演习工作受到了极大重视,成为中小学的一项常规工作,尤其是地震高发区的学校更为重视。泸县二中副校长赵柱华表示,由于该校是大规模寄宿型学校,因此一直坚持地震疏散演练,自2008年地震后,学校更加强化了地震紧急疏散演练,有时还会每个月演练一次。只要学校一拉响地震警报,学生就按照寝室自觉排队,快速往操场跑,最后按照班级和年级在操场上站队。正是这种日常化演练,让学生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处变不惊。诚如该校高三学生胥同学所言,“这种演练会形成肌肉记忆,所以这次地震,学生起码不会到处乱窜乱躲,没人组织也会往操场跑。”
随着防范观念的普遍提升,学校的安全演习工作可圈可点,但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相对于日本等灾害频发国家的防灾和应急避险训练等工作,我国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一些自认为处于“安全区”的学校,容易麻痹大意,抱着侥幸心理,所谓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走过场而已。
“以前会觉得麻烦,现在才知道用处。”泸县二中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地震疏散演练发出了如是感慨。如果地震之类的突发灾难发生在一所缺乏日常演练的学校,那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当然,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不只是被动避险,还应该教学生学会主动自救和互救。世界灾难和急救医学协会理事长科比·佩雷格即表示,灾难救援不能仅靠专业人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么多的专业队伍来搜救所有坍塌的建筑,但16-18岁的学生人数则有很多,通过简单的一日培训课程,提高这些学生的灾难救援能力,就可能救活上千人。”令人欣喜的是,加强青少年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已经成为各方共识。2019年7月份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学校是承担着民族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增强防震减灾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理应首当其冲。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