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首战告捷 还渤海一片美丽海湾
科技日报 2021-09-13 17:18

记者漫步在南堤滨海步道公园,放眼望去,是清澈的海水、成群的鸟儿,堤岸上郁郁葱葱,游人如织。“现在的环境好了,水也清了,岸也绿了,失去的鸟儿又回来了,同时也解决了民众临海不能亲海尬局。”滨海新区海洋局海域室主任李海山感慨地说。

9月7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发布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成果。据介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是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也是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的首战。天津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紧靠渤海湾湾底,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最前沿和主战场。经过三年的努力,攻坚战各项指标圆满完成,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大幅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陆海协同”:严把入海河流、排口两道“闸口”

天津市承接了上游7省一市70%的入海通量,2017年,全市12条入海河流水质评测“全部为劣”。“海洋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主要在岸上。”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处长高翔介绍,为此天津市从机构改革开始,将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门,实现“陆海一盘棋”,构建了陆海协同管理机制,以更好地推进陆海协同治污。

在天津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了各部门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协同高效、权责明晰的管理机制。同时印发实施《关于“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将全市划分281个陆域和30个近岸海域管控单元,构建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在陆源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是“三水”共治,即治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农村污水;加强整治排口,对上千个入海排口开展“查、测、溯、治、罚”专项整治;在海域污染治理方面,治养殖废水、船舶污染、治海洋垃圾。

记者在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环科新河污水处理厂看到,城镇生活污水经过紫外消毒灭活等三级处理,水质可接近地表水四类标准。“2020年12月,我们污水处理厂三期投入运营,新增8万吨日处理能力,这也是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港船泵站污水调头工程’提供的配套项目。”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环科新河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江华表示,污水调头工程将雨水污水收集进入管网,经过处理后,一部分处理后的水可做中水回用,还有一部分可以排入河道,最终城市污水化作一池清水排入大海.

三年来,天津市共实施6700余个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罚”专项行动。对港船泵站、天津港一号泵站等市政综合排口进行从源头防控到管网收集再到末端治理的系统整治,彻底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海问题。在海域污染治理上,深入推进港口、船舶、海水养殖和海洋垃圾等涉海污染源防治。

同时,在加强治理的同时,天津市还积极推进从污染源到环境质量,从入境到跨区,再到入海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发挥海陆协同监测作用。

经过整治,如今天津市渤海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大幅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市12条入海河流,2020年“全部消劣”,全市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增加20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下降40个百分点,实现“清零”,消减比例位居全国前列;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0.4%,比2017年提高53.8个百分点,在环渤海三省一市中改善幅度最大。

“蓝色海湾”:湿地和岸线生态得到恢复

走在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的栈道上,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宪斌笑着对记者说,谁能想到这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的河口以前是一片烂泥潭。“由于人类活动大多在浅海滩涂进行,而这些区域也是滨海湿地、河口等重要的生态系统,从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各类动物和鸟类的栖息、摄食和繁育场所缩小,改变了原有海岸景观。 ”

同时,近岸海域是很多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人类活动改变了水文特征,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破坏了鱼群的栖息环境、产卵场,很多鱼类生存的关键生境遭到破坏。此外,围填海造成自然岸线缩减、海湾消失或面积减少等问题。海湾面积的减少,降低了海水自净能力,导致局部海域水质恶化。

三年中,天津市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通过水质恢复-陆源污染截留技术、湿地生境修复技术、栖息地恢复技术、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增殖放流技术、人工鱼礁建设、土著植物恢复技术以及生态岸线建设,共计修复滨海湿地面积531.87公顷,整治修复岸线4.78公里,其中包括开展妈祖经贸园外围堤闸门等恢复水体交换能力工程、临海新城南堤滨海步道景观工程、东疆湾人工沙滩提升改造工程、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等重点项目。

同时,天津市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大力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捕捞总产量与2015年相比减少25%,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近72亿单位。

“如今湿地内水系丰盈,植被得到恢复,吸引来的鸟类种类和数量以及珍稀鸟类的种数都大幅度增长。”市规划资源局刘莉副处长表示,由于岸线景观得到改善,天津的海岸线已成为京津冀游客的亲海生态廊道,吸引大量市民参观游览,不断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改革创新制度: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为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天津市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领衔挂帅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指挥部,统筹推动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同时,天津市将渤海综合治理纳入市委成立的生态环境保护驻区督办检查工作范围,12个督办检查组常年驻守各区,对发现的入海河流和海域污染问题督促责任区整改落实,全程跟踪督办。

为了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天津市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进行了很多制度化的创新。比如建立实施湾长制,明确各级湾长的工作职责和管辖范围,建立问题、责任和任务三个清单,强化与“河长制”的衔接和联动,形成了“全面覆盖、分级履职、网格到源、责任到人”的海湾监管新模式;构建补偿机制,每月对各区地表水质量进行按月排名,实行“靠后区”补偿“排前区”,倒逼上下游、左右岸共同护河治水。

在日常工作中,各基层单位也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天津通过印发《天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建设专项方案》,确定了源头控制垃圾入海、加强海漂垃圾打捞处置、打击海洋违法行为等4大类13项重点任务,并对‘海上环卫’工作机制的重点任务和责任部门进行了明确。”天津市城市管理委王文杰副处长表示,通过建立“海上环卫”工作机制,为做好渤海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海上环卫”制度保障下,2020年底,天津市发现并清理岸滩垃圾65处,海漂垃圾3处,同时,海岸线向陆一侧500米范围内的管理空白区域全部落实责任单位,全年累计清理垃圾杂物2300吨,实现了近岸海域垃圾的常态化防治。

天津市三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天津市将继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和综合监管,持续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打造“水清滩净、渔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文/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任宏毅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