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回望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创业史,也是一部伟大精神的构筑史、传承史。在100年的接续奋斗中,我们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伟大精神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反复强调党的伟大精神的重要性,对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出精辟概括和阐述,对传承弘扬党的伟大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强调,“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党同志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篇重要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至2021年7月期间讲话、指示、信函中有关内容的节录,立意高远、视野宏阔、内涵丰富、饱含深情,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党的伟大精神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总书记科学概括其基本内涵,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总书记着重谈到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强调这些伟大革命精神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总书记着重谈到了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强调这些伟大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总书记着重谈到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强调“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戏剧与舞蹈《破晓》,再现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饱经磨难,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伟大精神,总书记着重谈到了塞罕坝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强调要在新时代大力弘扬这些伟大精神,“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行进。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篇重要文章,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党的伟大精神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入把握党的伟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百年大党的精神之源
百年沧桑巨变,恰是风华正茂。
一个初创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何以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何以引领中华民族欣欣向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读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32个字的精辟概括,浓缩百年精华,揭示历史真谛,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8个字,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思想理论先进、理想信念坚定的独特优势。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8个字,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历史担当和百年奋斗的根本目的。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把个人利益、生死置之度外,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和自觉行动。这8个字,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忠诚于党,永不叛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政治本色。这8个字,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尚品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鲜明标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重大问题。这一伟大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性质宗旨,反映了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升华,是党和国家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和本、根与魂,伟大建党精神宛如一条红线贯穿党的百年历史,指引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点燃伟大征途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炬,为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应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风险、克服各种阻力、解决各种矛盾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深刻指出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西迁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伟大精神绚烂夺目、丰富多彩,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特点、表现,但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相通相融的。追根溯源,这些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具体展现,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共性特征,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立党兴党强党的伟大事业提供了丰厚滋养。
浴血奋战 百折不挠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光耀千秋的伟大革命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深刻阐述其内涵实质,反复强调要传承好红色精神,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井冈山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风雨如磐、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在中国革命危急的紧要关头,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引兵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征程。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其所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所孕育的井冈山精神,指引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为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井冈山,并在多个场合对弘扬井冈山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执着追求理想,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艰苦奋斗攻克难关,依靠群众赢得胜利。
——苏区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长征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它不仅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更以非凡的智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排除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走向胜利而震撼世界、彪炳史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长征精神。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伟大长征精神。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戏剧与舞蹈《长征》。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长征精神作出精辟概括,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总书记要求全党“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长征胜利后,西路军英勇西征、血沃祁连,用生命筑起顶天立地的精神丰碑。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强调要“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遵义会议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遵义会议,强调遵义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党百年之际,总书记要求全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在延安13年,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其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对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切身感悟”,“当年每到一次延安,心里都充满崇敬和激动”。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深刻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联等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伟大抗战精神应当永久留存于每个国人的心中。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红岩精神:“不折不挠、宁死不屈”。
“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这是《红岩》一书中,江姐的难友们赞颂她的话。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加强党对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领导,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同志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一处名为“红岩嘴”的地方开展对敌斗争。他们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善处逆境,勇于牺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解放战争后期,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被捕的共产党员及革命志士多数被集中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以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为代表的革命英烈,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正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以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生,谱写了彪炳史册的红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红岩精神,勉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
——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人英勇牺牲,涌现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形成了沂蒙精神。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党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办公,这里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见证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西柏坡纪念馆、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总书记深刻指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号召全党同志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和战略考虑,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自力更生 发愤图强
这是一个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精神昂扬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奋斗、艰苦创业,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描绘了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图画。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深情讴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抗美援朝精神: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
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展厅里,一边是精良的美式军械和皮靴手套,一边是志愿军简陋的装备和单薄的衣装。总书记驻足良久,感慨万千:“真是奇迹啊!他们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对抗美援朝精神作出深刻阐释,强调这一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新时代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就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工厂、科研院所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西迁的决定,数千人“打起背包就出发”,义无反顾踏上西迁征途,从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渭水之滨,自此扎根黄土地奋斗,形成了西迁精神。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红旗渠精神:“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在县委领导下,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苦战10个春秋,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建成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锻造出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为了早日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用3年多时间,在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1962年8月,他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精神,成为新中国社会风尚的一个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人人可学”,要“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焦裕禄精神:“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为了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1964年5月,年仅42岁的焦裕禄病逝。生命最后时刻,他唯一的要求是“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新华社发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由衷的崇敬之情。总书记深情地说,“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称赞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指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学习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王杰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这是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写下的日记。1965年7月,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意外爆炸。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保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却定格在了23岁。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强调“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图为深圳深南大道的“拓荒牛”雕像(2020年10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两弹一星”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甘当无名英雄,把青春和热血洒在戈壁滩,也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镌刻在中国大地上。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航天工作者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战胜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让华夏大地在“历史的一瞬”翻天覆地,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也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杀出一条血路来”、“洪水无情人有情”、“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回顾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深刻阐述其内涵实质和实践要求。
——特区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
从1980年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到1988年的海南,一个个经济特区相继建立,改革春潮涌动神州大地。一代代特区建设者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将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建成了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创造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在引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为波澜壮阔的航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好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明确要求经济特区“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抗洪精神:“洪水无情人有情”。
1998年夏,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肆虐大半个中国。危急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抗洪一线指挥,30余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同洪水进行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灾区人民舍小家保大家、舍小局顾大局,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一线军民,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发扬包括“抗洪精神”在内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今年夏天,全国不少地区持续遭遇极端强降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受灾地区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全国人民守望相助,书写了伟大抗洪精神新的时代篇章。
——载人航天精神:“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变成了现实!从1992年正式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人一次次向科学难题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极限发起挑战,一次次将凝结着民族精神与梦想的载人飞船顺利送入太空,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也在浩瀚宇宙中铭刻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载人航天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总书记在贺电中再次寄语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抗震救灾精神:“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猝不及防的灾难摧毁了家园,但无法摧毁中国人的精神。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迅速组织起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灾活动。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规模空前的八方支援,在地震废墟上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充分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地震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就冒着余震来到震中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抗震救灾情况。10年后,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专程再次来到这里,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总书记还多次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传承弘扬、锻造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深情讴歌“七一勋章”获得者“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为我们确立了一个个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精辟阐释了这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分别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调它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塞罕坝精神:“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首站来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8月的塞罕坝,群山抹绿,林海滴翠。然而半个多世纪前,这里却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几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要求全党全社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在2021年8月23日的考察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指出塞罕坝精神“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要求“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忘我奋斗,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大力弘扬。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探月精神:“敢上九天揽月”。
2020年12月17日凌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成功采集到月壤,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是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从2004年正式开展探月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人以“飞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不断抵达更加浩瀚深远的星辰大海,在奋力拼搏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2021年2月22日,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强调“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抗疫精神:“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间大爱,书写了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的抗疫史诗。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脱贫攻坚精神:“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全面打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奏响了气壮山河的精神赞歌。
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图为黑龙江省20余个市县的约50户建档立卡户,在自己受益的扶贫产业中面露笑容(拼版照片,拍摄时间为2020年7月至10月)。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张涛、谢剑飞、孙晓宇、唐铁富、徐凯鑫、杨思琪/摄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指出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调“全党全国全社会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从1921到2021,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扬党的伟大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路向前;新的赶考路上,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不懈奋斗、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以新的精神伟力书写新的时代篇章,以新的伟大胜利铸就新的精神丰碑!
文/《求是》杂志编辑部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