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稳定粮食供应链?服贸会聚焦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新闻网 2021-09-07 13:07

中新社北京9月7日电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疫情之下,建设更富韧性的粮食供应链、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各国需要面对的共同议题。2日至7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在京举办,期间召开的2021年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及投资国际论坛聚焦粮食话题,为稳定全球粮食供应链出谋划策。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王凝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极端气候、地区冲突等消极因素使减轻全球饥饿的进度明显受阻,全球粮食安全的状况不断恶化。

7月,联合国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7.2亿至8.11亿人口面临饥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1亿人,2020年有近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在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3.2亿人。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断恶化,意味着实现2030年“零饥饿”目标将更加艰难。

“虽然粮食在全球范围内供给充足,但仍有8亿人每天吃不饱。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病毒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供应链断裂,使粮食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表示,要解决当前全球各个层面的粮食不安全现状,需要各国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提升粮食供应链的韧性。

为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与会专家从加强粮食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数字技术应用、农业机械化等角度提出建议。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表示,必须建立更可持续、更公平、更高质量的粮食储备及粮食供给系统,同时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加强粮食安全。

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副主任安书曼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双重挑战,可持续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粮食损失,在稳定粮食供应链及增强其韧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表示,建设粮食现代化供应链对增强粮食安全治理能力至关重要,他提出五项举措,一是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生产体系建设,提高粮食生产体系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强化粮食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建设“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体系,增强粮食供应链抗击风险冲击的能力;三是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粮食产业价值链,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科技创新水平;四是提升粮食供应链风险治理水平,构建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储备调控能力,完善突发应急调控机制;五是深度融入粮食国际供应链,打造全球性农业食品企业,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拓展农业国际合作的平台作用,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平衡的国际农业多边贸易体制。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粮食安全道路,粮食产能持续增强,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经验。

会议期间,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表示,中国将筑牢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坚实基础,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切实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还将深化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国际合作,促进粮食贸易的便利化,强化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加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技术合作和政策协同,推动国际粮食供应链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