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粮亏空犹如一颗毒瘤,深植清朝财政体制,难以治愈
北京日报 2021-09-07 14:29

清代康雍乾三朝,因政治、经济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时人将这一时期誉为“康乾盛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的清朝中国,随着一场鸦片战争的失败,成了西方列强角逐的猎场。那么,清朝的盛世是如何轰然崩塌的呢?尽管我们习惯于将康乾盛世的终点标记在乾嘉之际,在回顾与反思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原因时,注意到了专制政治对人们思想的钳制,闭关自守限制了时人的眼界,以及老年皇帝的固步自封、盲目自大,权臣和珅贪赃枉法对官僚队伍的影响等,但这些都属于历史进程中最易被人看到的政治腠理,而钱粮亏空作为财政体制及制度上的一颗毒瘤,它已经侵入了国家的肌肤,伴随盛世的光环如影随形,是盛世中潜在的隐患。从清朝处理钱粮亏空案的过程来看,其政治节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康雍、乾隆,以及嘉道;在这个纵向的过程中又并行着清查过程和追补过程。因钱粮亏空涉及国家吏政、财政、权力与制度等,对其过程的考察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带有全局性的思考。

图源:视觉中国

康雍时期钱粮亏空的“肆虐”与治理

在中国历史上,康熙皇帝以其守成兼创业的历史功绩摘取了“千古一帝”的桂冠,然而,在“杰出君主”的光环下,由其推行的宽仁政治中的非理性因素甚或错误往往被忽略掉了,官僚政治体制下惯于滋生的弊症也被淡化了,而对清朝国家的财政进行侵蚀的钱粮亏空案,正是从康熙中期开始形成蔓延的态势,在康熙后期更是呈现出不可遏制的势头。尽管康熙朝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与惩治措施,但是全国各省“屡以亏空见告”的现象,以及由此滋生的官场腐败也成愈演愈烈之势。从康熙朝揭出的亏空案来看,无论是仓谷还是库银亏空,大多发生在军需、赈济、南巡等国家重大活动期间,亏空的原因又都与筹集经费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有关亏空的具体状态、亏空的原因,以及官员应该承担的责任等都在康熙帝“概从宽典,不便深求”的宽松政治环境中被模糊处理了,官僚政治中的腐败也大都被悄然遮掩了。

雍正帝继位,迎接他的除了合法性危机之外,便是钱粮亏空案的不可胜计。亏空钱粮的数额高达二千万两左右。而亏空势态的严重性,也超出了时人的想象。雍正朝政治向以严猛著称,而清查亏空更是犹如一场政治飓风,将所有的官员卷入其中,其手段之厉,尤其表现在追赔上。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最终在追缴亏空钱粮上取得成效的,却不是政治手段的严猛,而是通过耗羡归公的制度改革,以归公的耗羡银两弥补了占亏空总量绝对多数的“无着亏空”。

从表面看,在康熙与乾隆各自六十余年开疆拓土的业绩面前,雍正朝十三年的统治似乎相形见绌。其实不然。如果没有雍正帝的系列改革就不会有自康熙到乾隆的继往开来。没有雍正帝的铁腕反腐,更不会有国家开创盛世的政治环境。特别是雍正帝针对钱粮亏空所进行的官场官风的整饬,致“世风丕变。”因此,雍正朝的十三年是成就康乾盛世的重要时期,而其中在反腐治吏上最大的举措,莫过于清理钱粮亏空。

乾隆时期,伴随国家盛世走向高点,钱粮亏空及其腐败卷土重来

从乾隆初政的政治环境看,的确少有亏空案的发生。然而,贪腐历来是无孔不入地冲击着官场,钱粮亏空随着乾隆初政的某些“宽纵”措施,在短短十数年后再度成为清朝财政上的一颗毒瘤,在雍正朝被严厉打压下去的钱粮亏空案在各省泛滥开来。而权力的牢笼一旦被打开,便难以抵挡利益的诱惑,吏治腐败的现象开始反弹。乾隆帝执政不过十一二年的光景,便发出“近来侵贪之员比比皆是,或由水懦之失”的感叹。至乾隆中后期,钱粮亏空更是演变成由总督与抚藩等封疆大吏婪索侵欺形成的腐败大案。事实上,乾隆帝一向杀伐果断,在对待钱粮亏空的归补上,乾隆帝的执行力度一如雍正朝,不但限期赔补,且独赔、分赔、代赔皆力行不悖。但是,在雍正帝实施了耗羡归公的改革后,乾隆朝将弥补亏空的钱粮来源放到了养廉银上。除了独赔之外,以摊扣阖省官员的养廉银满足数额巨大的分赔银两。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惩罚官员的过错,对高级官员实施罚缴养廉议罪的措施,罚银动辄几万两。而摊扣与罚缴养廉银的直接后果是多数官员的养廉银在半俸以下,议罪官员的养廉银往往就是负数。

但官员绝不会枵腹办公,也不会甘于自掏腰包上缴罚银,因此这些被罚、被摊扣的养廉银最终都要加派于民间。所谓“官逼民反”正是民怨的回应,而白莲教在川楚的反清,正是以宗教的动员形式点燃了社会积怨的火种。

嘉道时期,钱粮亏空的加剧与盛世终结

嘉庆帝遇到了与他祖父雍正帝同样的问题,就是老皇帝在“持盈保泰”思想主导下留下了诸多弊政,而且嘉庆帝遇到的新问题则更复杂也更棘手。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康乾盛世至乾隆末年已经到了尽头。但研究发现,若就此认定嘉庆帝接手的是一个已经完全没落的王朝却是言过其实。一个重要的史实是,乾隆末年,国家财政收入的总量并没有出现急剧锐减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钱粮的存留有了保障,也不意味着康乾盛世的光景依旧。相反,社会潜伏的各种危机正是在这一时期成积聚之势,而由地方钱粮亏空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地方行政、官风吏治、百姓生计等各个层面,最终由川楚陕数省白莲教聚众反清的战争得到全面的释放。嘉庆帝平定这场战事,不但用了十年左右的时光,耗损了八旗军力,且花费了国库近两亿两的巨资。与此同时,水患灾情连年不断。因此可以说,正是平定川楚白莲教的战事,将康乾盛世最后的一点殷实家当消耗殆尽了。所以,在平定白莲教的反抗之后,国家的财政状况成捉襟见肘之势,原本日趋加剧的钱粮亏空致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虽然,嘉庆帝对钱粮亏空的清查不同于雍正朝的疾风暴雨,却有着深思之后的韧性。为能达到清理钱粮的目的,嘉庆朝二十五年的时间里,每个省的清查都在两三次以上,安徽省的清查达六次,平均四五年就有一次清查。遗憾的是,嘉庆帝的努力和坚持没能在亏空的普遍程度和加剧趋势面前奏效,清理与归补亏空的效果都差强人意,且续亏不断。

嘉庆朝清理钱粮亏空之所以不果,最直接的原因仍是找不到弥补亏空的财源。或者说,嘉庆帝找不到弥补亏空的新路径,也不具备再进行一次财政改革的条件,只能折回雍正改革之前的老路,收回“捐廉罚银等事,朕必不为”的承诺,再度以摊扣、捐输养廉银等方式为赔补亏空钱粮的常态。但官员有限的养廉银是不足以在短期内弥补巨额亏空的,所以加派民间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往往又成为一些不法贪吏勒索民力的一个机会,借此制造出更大的亏空。所以,嘉庆帝没能如雍正帝托起国家的脊梁,的确有其个人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国情和国势完全不比雍乾时期,清王朝已经度过了他最强的壮年时代,开始步入老年。在惯性中,即便是无法彻底革除弊病的体制内改革也很难实施下去,随着嘉道以后财政支出的增大,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已成常态。至于道光帝要接收的不仅仅是盛世过后的政治怠惰,还有嘉庆朝几经努力而无法改变的因财政亏缺的国力削弱难题,道光帝重振朝纲的激情不断遭受残酷现实的重击,直至鸦片战争的炮声将其从梦中警醒,盛世一去不回。

原标题:钱粮亏空犹如一颗毒瘤,深植清朝财政体制,难以治愈——钱粮亏空: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机

文/刘凤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