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
东方明珠
海关大楼
和平饭店
上海中心大厦、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海关大楼、和平饭店……浦江两岸的建筑,拥有千姿百态的穹顶,它们用蓬勃向上的力量,点缀了城市的天际线。而在此次展出的这位影像艺术家的镜头中,这些穹顶被拍得像“花儿”一样,又似“雪花片片”,更如“孔雀开屏”。
由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和金桥碧云美术馆共同推出的“一个世纪、一座城市”上海城市建筑历史与当下影像展,2021年8月21日在上海浦东金桥碧云美术馆一号展厅揭幕。本次展览展出影像艺术与收藏家沈忠海先生多年来收藏的百年前的上海城市建筑景观照片,以及以一个建筑摄影师和影像艺术家的眼光将当下上海的建筑景观从记录到再创作的艺术作品。
展出现场
从2001年起,沈忠海便开始对上海的各种建筑进行影像记录。他不仅完整拍摄了浦西外滩地区的建筑,同时对浦东地区的高楼建起一座拍摄一座,并整理归纳,形成系统性的影像资料。此外,他还在拍卖市场上购得了大量的上海建筑原版老照片。“其实,这类老照片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多,但是熟悉了这个圈子后,朋友一旦看到老照片就会告诉我。” 沈忠海笑着说。
拍摄建筑、收藏建筑老照片,沈忠海实现了爱好与工作的合二为一——在转行成为专业摄影师之前,他曾是一家专业建筑媒体的编辑。眼见外请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未必如意,他就拿起相机,用“一辈子与建筑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外加一位专业编辑的敏锐嗅觉,确定建筑拍摄的一个个主题。
展出现场
在创作中,沈忠海还善于触类旁通,不仅从建筑设计,还从哲学、时装设计、装置设计等方面寻求灵感。展览中如“花儿”一样的“上海穹顶”系列作品,就借鉴了尼采的重复论、德勒兹的重复美学以及草间弥生的艺术风格。在技法上,沈忠海用数码方式拍摄建筑,再运用摄影古典手工工艺进行印相输出。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展现出了上海建筑的宏伟气派,同时也连接了传统与现代。“上海这些建筑的穹顶都很漂亮,我希望用自己的见解,重新演绎一遍。”沈忠海认为,“无论建筑还是摄影,师古而不泥古,传承也必须要有创新。”
展出现场
现实与梦幻
黃文叡(本场展出学术支持,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实践轨)教授,美国耶鲁大学讲席教授,曾任纽约现代美术馆研究员、策展人,美国国家文艺基金会(NEA)预算审查委员)
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与巴特也非常熟悉,常多次为文评论,还把两人都归到同属“土星座下”具忧郁气质的大师。她的《论摄影》(On Photogrpahy)、《旁观他人之痛苦》(Reading the Pain of Others),是当代摄影评论的重中之重。桑塔格认同形式主义美学,反对对文艺作品的诠释。她指出,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模仿论以来,艺术品被视为模仿物或再现物已成了生根蒂固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却局限了西方对艺术本质的思考,直到抽象与装置艺术打破了事物的形象,艺术创作才逐渐脱离模仿论的魔咒。她进一步指出,“反对诠释”并不是不能对艺术品进行评论或分析,只是诠释不能超过作品本身,不然言过其实,容易制造出另一个真实,对观者造成误导,将“文本”变成了“潜文本”,大大降低了艺术的地位,其中她点名批评最烈的,便是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梦幻扩大不了现实,也无法彰显艺术的本质,唯有回归到文本,探究现实,梦幻才有存在的必要。
现实与梦幻
“我拍外滩的时候,感觉到‘上海还是这样’;拍陆家嘴的时候,就特别会感觉到‘上海已经不是那样’。一方面,上海的文脉保存得那么好;另一方面,上海的进步也是那么大。”沈忠海表示,“上海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
文/梁嫣佳 综合报道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