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获得者罗忠镕于9月2日上午去世,享年97岁。
罗忠镕是现当代影响了我国几代音乐家成长的作曲界领军人物,其音乐作品将现代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创新,体现了中国作曲家的智慧与创造,堪称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一面旗帜。
罗忠镕1924年生于四川省三台县,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教学达六十余年,陈其钢、谭盾、郭文景、陈怡、周龙、莫五平、唐建平、陈晓勇等一大批作曲家,以及徐振民、岳仑、王世光、刘霖、杨通八、曾翔天等音乐工作者,都得到过他的启迪和教诲。
罗忠镕一生创作与著作皆丰硕。1947年,他创作了第一首作品,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此后,他便从小提琴演奏逐渐转向作曲。1949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学,如今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在当时还曾向当时已是专业作曲的罗忠镕请教和声问题。1954年,罗忠镕改编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享誉世界,堪称新编古乐的典范;它的《第一交响曲·浣溪纱》(1959)被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79年以来发表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第二弦乐四重奏》(亦在“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列)、管弦乐《罗铮画意》等作品,引领了当代中国艺术音乐转型的新潮流。
罗忠镕的音乐作品大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除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和民间音乐外,他还悉心钻研西方传统和现代作曲理论与技术,这使得他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多样化。后人评价其作品:“无论是交响大作,还是室内精品,无不以色彩见长,以凝练取胜。”
罗忠镕翻译的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勋伯格和声学》、乔治·珀尔的《序列音乐军作与无调性》、爱伦·福特的《无调性音乐的结构》,以及他的专著《作曲初步练习》等理论著述成为我国专业作曲教学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宝贵财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