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老牌药企”的困境与救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9-01 15:03

近日,东北制药公告称,方大钢铁受让东药集团、盛京金控集团持有的东北制药全部股份而触发要约收购。本次转让完成后,方大钢铁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57.88%股份。

实际上,早在2018年,方大集团入股东北制药时,东北制药的实控人就由沈阳市国资委变成了方威,因其擅长资本运作,被称为“国企猎手”,以低价接盘传统资产,然后通过精简成本等方式,盘活公司业绩后退出。

混改当年,东北制药实现营业收入74.67亿元,同比增长31.54%,归母净利润达到1.95亿元,同比增长64.04%。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控股股东建立了明确奖惩、精细管理等机制,在奖励方面直接发现金。但好景不长,2019年、2020年东北制药两年间净利润出现连续下滑。随着国家集采纵深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全面开展,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依然复杂严峻等各方面重大因素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东北制药发展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和挑战。

在四大老牌医药企业中,除了东北制药被收购外,其他三家境遇也并不好。其中,太原制药早已破产,新华制药债台高筑,华北制药则刚刚被重罚。

这些老牌药企何去何从?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老牌药企出路有两个方向,一是从根本解决问题,即加大研发投入。二是立足自身成本优势,达到规模经济效益。

史立臣还强调,老牌药企转型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思维僵化,缺乏创新的问题。“加强公司内部治理,提高竞争性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将此前造成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解决好之后,再谈提高产品研发投入,进行经营模式创新才是有用的。”

北制药发展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和挑战 视觉中国

老牌国有药企被收购

东北制药于8月23日发布了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要约收购报告书,触发方大钢铁对东北制药的全面收购。

根据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方大钢铁需履行全面要约收购义务。因此,本次要约收购系为履行上述法定要约收购义务而发出,并不以终止东北制药上市地位为目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不会因本次要约收购而发生变化。

实际上,在本次转让前,方大钢铁及其一致行动人已合计持有上市公司525256568股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38.97%,持股比例超过30%。本次转让完成后,方大钢铁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上市公司780,121,651股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57.88%。

早在2018年,方大集团参与东北制药的混改,成为东北制药的控股股东。3年后,国资完全退出。方大钢铁、方大集团及其实控人方威,合计持有东北制药57.55%的股权,实现了绝对控股。

资料显示,东北制药前身为东北制药总厂,始建于1946年,曾援建全国19省市52家医药企业,向外输送干部1300多人,被誉为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摇篮。

1993年,东北制药通过股份制改造,合并入沈阳第一制药厂等,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但上市以后,东北制药的业绩并不理想,且和母公司之间有大量的关联交易,财务透明度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维生素C的价格突然大幅上涨至150元/公斤,作为维生素C主要供应商,东北制药同年实现营收46.1亿元,同比增长24.38%,净利润高达3.58亿元,增长653.15%。但是原料药的行情很快就过去了,2011年,东北制药大幅亏损3.94亿元,自此东北制药业绩一蹶不振。

2013年,沈阳市政府研究室原主任魏海军出任东北制药董事长,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据了解,东药集团早前机构庞大,管理层级过多,各自为战。魏海军上任以后,一边着手解决执行能力差的问题,一边调整组织结构,精简层级,并从外部招聘职业经理人。此外,魏海军在原料药、化学制剂和医药商业三大原有业务基础上,还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制药工程。

2018年,东北制药作为沈阳市唯一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通过混改,方大集团为东北制药输入成熟先进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效模式以及充沛的资金支持,建立了市场化、专业化、法制化的经营管理决策机制。

东北制药年报显示,2018年混改当年,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到来和方大集团的入驻,东北制药实现营业收入74.67亿元,同比增长31.54%,归母净利润达到1.95亿元,同比增长64.04%。

为何国资彻底退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尽管混改当年东北制药业绩增长明显,但后续业绩增长略显不足。2019年、2020年东北制药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4亿元、1226万元,两年间净利润出现连续下滑。

2019年东北制药收入增速骤降20个百分点,受到原料药价格下滑和坏账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的业绩低于预期。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带来沉重打击,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90%,东北制药也出现5年来的营收首降。

8月25日,东北制药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上半年,东北制药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38.4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3%,但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下降高达50.67%。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上年同期,企业享受政府给予的疫情期间社保减免政策,影响相关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3000万元以上;二是细河原料药厂区资产转固影响公司本年上半年相关折旧较去年同期增加3000万元以上。

针对收购后经营战略是否会调整等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方大钢铁,但电话一直未打通。

“国企猎手”能否完成救赎?

东北制药近年来业绩下滑明显,不过,方大集团却一直在尝试增持股票和谋求收购东北制药,为何方大集团选择接手?

资料显示,方大钢铁是方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方威目前持有方大国际100%股权,其通过方大国际间接持有方大集团99.2%股权,是方大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据悉,方大集团实控人方威擅长资本运作,以低价接盘传统资产,然后通过精简成本等方式,盘活公司业绩后退出。其中,方大炭素、方大特钢、东北制药这三家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此方威被称为“国企猎手”。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年仅29岁的方威重组了国有企业抚顺炭素厂,这也是方威第一次“抄底”国有资产。

2003年,方威重组了抚顺莱河矿业有限公司,次年,其将抚顺鑫仁实业有限公司更名为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至2005年间,方大集团又先后收购了沈阳炼焦煤气有限公司、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炭素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国企。至2005年末,方大集团总资产达到13.95亿元,当年实现净利润2769万元。

2006年,方大集团控股了上市炭素公司海龙股份,并使方大旗下的三家炭素企业实现了借壳上市,并更名为方大炭素。整合后,方大炭素就成为中国第一、世界前列的炭素生产企业。

在钢铁行业方面,2009年,方大集团收购南昌钢铁,及其旗下的上市公司长力股份,后更名为方大特钢。3年后,方大集团又将江西九江萍钢收入囊中。目前,方大特钢、江西萍钢分别是中国最大的弹簧扁钢、汽车板簧和易切削钢生产基地。

2018年,入主东北制药后,大健康产业成为方大系重点打造的产业,其官网介绍,医药板块已经成为了方大集团的三大主营产业之一。

2019年方大集团又同时入主了两家沈阳国资企业中兴商业和北方重工,两家企业都是沈阳市国资委旗下的资产。

以协议转让的方式收购陷入困境的国企后,方威通过改善公司治理、以市场的方式整合重组相关的资源,再高价推向资本市场。

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方大擅长以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据悉,接手东北制药后,方大集团先后推出了高管股权激励计划、骨干员工持股计划以及实施了全员定岗工资上涨50%等系列措施。同时,高调派发现金红包的习惯也被带到了东北制药。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进行混改,方大钢铁也是经过多次的要约收购,才成为第一大股东。”东北制药董秘办人员向媒体表示。

目前,随着国家集采纵深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全面开展,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依然复杂严峻等各方面重大因素影响,东北制药发展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和挑战。

2020年东北制药营收为73.84亿,同比下降10.17%;归母净利润为0.12亿,同比下降92.95%。据公开信息,2020年东北制药通过辽宁省慈善总会向辽宁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捐赠了6000万元。但即使加上6000万,2020年东北制药的净利润仍下滑了58.62%,其自身经营问题是主要原因。

此外,据2020年度资产减值准备公告,东北制药在存货跌价准备和持有待售资产会计科目中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当年归母净利润增加了0.16亿。其中,存货跌价准备最终转回了1200万,原因是库存商品的销售。

2020年,存货期初、期末账面余额分别为13.52亿、13.09亿,差异不大,但其存货跌价准备却分别为6792万、5576万,相差1200万。2019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4亿,而2020年归母净利润却只有0.12亿,如若没有上年度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1200万,东北制药2020年或将亏损,因此其或有操纵财务报表的嫌疑。

尽管东北制药的毛利率在40%左右,但其2020年的净利率仅为0.15%,其主要原因是费用过高,例如2020年销售费用为17.45亿,销售费用率为23.63%;管理费用也同样过高,2020年管理费用为7.44亿,管理费用率为10.08%,这就导致东北制药的净利率所剩无几。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制药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堪忧。2017-2020年,东北制药的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远高于其货币资金。2020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5.71亿,自由现金流为1.71亿,但这仅足够支付带息负债的利息,对于本金来说是杯水车薪,现金流问题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或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面对危机重重的东北制药,方大集团为何接手?又能否“救得活”?

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东北制药发展缓慢的原因包括,一是产品结构老化,其直接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二是国企内部运营僵化,管理思维老化。无论是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其都不愿突破原有的发展路径。

尽管东北制药“破落”,史立臣表示,但它的优势还是很多的。一是政策优势,作为辽宁省第一大制药企业,当地的政府扶持、财政补贴及政策优势,除此之外,在税收、金融、研发、药品申报等方面皆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而这些资源民营企业得不到的。二是产品优势,传统医药企业在过去积累下了大量的产品,有些药企甚至有上千个产品储备,拥有庞大的产品资源群,选一些好的产品便能重新把它激发。三是渠道优势,作为曾经国有资本下的企业,铺就了成熟的销售渠道。

史立臣指出,一方面,方大介入可为东北制药注入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力;另一方面,方大作为大股东有决策权,能解决内部管理问题,提升运营效率。

此次全面要约收购或将改善东北制药研发投入。“目前生产经营正常,全面要约收购,未来可能会对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所改善。”东北制药证券部相关人士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方威曾提出,对于医药板块,集团未来的目标是做到世界第一大,东北制药未来要对标恒瑞医药。“集团会在政策、资金各方面全力支持。”

但从二级市场表现看,目前东北制药与医疗板块龙头股恒瑞医药实力悬殊。

医药战略顾问周树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民间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国企改制重组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后续管理、产品、研发及营销等方面革新建设都要求很高。

“去掉国企的标签后,东北制药发展战略是否清晰、内部管理是否顺畅、研发投入是否有保障等问题能否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东家方大系,而这也正是方大系未来要面临的真正挑战。”史立臣也指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了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希望进一步了解此次要约收购对企业经营和战略的意义,对方表示相关信息需要参考公告,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

集采叠加疫情,药企纷纷转型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药企“四大家族”之一的东北制药被收购,其他三家的境遇也并不好。

如近日在风口浪尖的华北制药,由于产能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政策调整和疫情影响等因素断供山东省集采布洛芬缓释胶囊而被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列入黑名单。

据了解,华北制药自1958年6月建成起,便开启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历史。经过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2009年身披原料药、抗生素行业龙头光环的华北制药逐渐“肌无力”,发展进入瓶颈期。随后,冀中能源携资强势进入华药集团,华北制药宣布“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从原料药向制剂药转变”的战略转型。

8月18日,华北制药证券事务代表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多年来环保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动等,抗生素产品毛利率越来越低,所以我们目前在从传统抗生素原料药向专业的高端制剂转型,提高毛利率和盈利水平,从传统制药领域向新制药领域转变,做大做强生物制药。”

而诞生于1943年11月抗战时期,曾创造多个国内第一的新华制药如今也是债台高筑。

资料显示,1954年新华制药建设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化学合成原料药非那西汀车间,开全国化学合成原料药生产之先河;1992年新华制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投产了国内第一座符合GMP标准的片剂生产车间;199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新华制药H股和A股,分别于1996年在香港、1997年在深圳发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医药企业。

据悉,新华制药现已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医药制剂、医药化工中间体、医药商业四大板块齐头并进的布局。7月30日,证监会公布对新华制药的反馈意见,其中对“存贷双高”(一边是账面上保留着大量的现金,另一边是债务高额的财务费用)、发行对象等问题进行询问。证监会同时注意到,新华制药短期借款为3.09亿元、长期借款为7.21亿元、长期应付款为6.42亿元。去年3月,新华制药控股股东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鲁控股”)曾向其提供6亿元资金用于归还到期债务、补充流动资金。对此,证监会要求新华制药说明其中的原因及合理性、利率公允性,并说明其融资是否依赖于控股股东。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新华制药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为51.43%;刚发布的中报负债率也基本持平,为51.53%。

新华制药坦言,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其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较高态势,业务规模的扩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整体资金及负债情况。

此外,“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制药更是在2009年底宣告破产。上个世纪80年代巅峰产值高达5000余万元,是当时国内医药行业龙头之一。然而,1993年后,这个企业却一路下滑,连年亏损,换了六任厂长也没能扭转其业绩颓势,并最终资不抵债,于2009年宣告破产倒闭。

近年来,国内传统大型药企纷纷谋求转型,这是为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其主要原因是集采以及疫情因素影响。

2021年东北制药半年报显示,随着国家集采纵深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全面开展,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依然复杂严峻等各方面重大因素影响,东北制药发展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和挑战。

此外,华北制药也指出,2020年其抗感染类、化学药制剂产品收入降低,一是由于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及疫情防控常态化,医院及门诊临床受到严格管控,疫情缓解后医院及门诊仍控制接诊流量,造成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化学制剂产品市场相对低迷,临床用药量降低;二是受国家集采、政府带量采购政策影响,中标价格低;部分地区丢标、弃标导致销量减少。

日前,华北制药也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华北制药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5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9.16%;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000.75万元,同比下降405.67%。

8月27日,华北制药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公司2021上半年业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一季度业绩表现低迷。”其2021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华北制药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85.74%,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石家庄新冠疫情影响,综合费用增加,二是去年同期收到援企稳岗7583万元。

实际上,在带量采购逐渐常态化的背景下,集采药品种类不断增多,覆盖的病种范围越来越广,药品价格下降已成趋势。

开源证券认为,随着国内仿制药集采常态化,仿制药行业回归制造业属性,盈利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成本控制能力、产能规模等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而对“销售能力”的要求被大幅度弱化,有利于具备“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优势的特色原料药企业向下游延伸。

此外,集采中标规则也在持续修正,从首次“4+7”城市集采的最低价独家中标改为现行的多家中标政策,各个中标企业均能够获取一定市场份额,单一企业难以垄断市场。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进入制剂领域的特色原料药企业,不仅需要具备成本优势,更需要完备的产品梯队,进行多品种集群作战才能够支撑制剂业务长期稳健增长。”开源证券表示。

集采常态化制度化下,老牌药企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史立臣表示,有两个方向,一是从根本解决问题,即加大研发投入。传统医药研发投入较低,竞争力逐渐减弱。但未来的医药赛道拼的主要就是研发创新能力。“但加大研发投入并不一定是自身要做研发,药企什么都做意味着没有竞争力。药企应该聚焦于自己的产品战略,主要包括自己生产,通过收购或者合作的方式来完善自身产品线。”

二是规模经济效益。“有些企业例如东北制药自己生产原料,其肯定有生产成本优势,立足自身成本优势,活下来是没问题的,虽然利润很低,但是量大,要牢牢占据市场。”

但史立臣表示,老牌药企转型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思维僵化,缺乏创新的问题。“加强公司内部治理,提高竞争性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将此前造成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解决好之后,再谈提高产品研发投入,进行经营模式创新才是有用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