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出现反复,人们的生活或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除了应对疫情,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下列几类人群更是需要注意。
过度关注疫情新闻的人
关注疫情相关新闻很正常,但沉浸于负面信息,则可能会造成信息过载和心理压力。若出现下列表现,就应当注意调整了,如:坐在办公桌前,定不下心来工作,毫无效率;工作一会儿就要掏出手机,刷刷微信朋友圈,看看疫情的新进展;经常刷增加的病例数字,不断看中高风险地区名单变化……
下面提供几种实用的调整办法:
1.早中晚各刷一次就好,或者暂时不刷信息;关注权威信源,如各地卫健委的公众号等。
2.加强注意力管理,避免分心,减少疫情信息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困扰;可借助纸笔,将自己的工作目标写在纸上,或者通过语音备忘录提前做好规划,以便随时更新整理。
3.在感到苦恼烦躁、难以有效完成手头工作时,可以采用自我抽离的技术:闭眼放松,想象有一个自己,从当前的场景中后退几步,观察情境中的那个自己,以旁观者的角度看此时此刻自己处于怎样的状态中,识别自己的情绪,平静之后再慢慢回归工作。
4.学会放松训练,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如运动、听歌、瑜伽、冥想、绘画、看书等,以此让自己放松。此外,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呼吸放松训练,进行自我调节。
5.同事之间也可加强沟通,当然不是摘下口罩面对面说话,而是“隔面不隔心”,通过微信、QQ等聊天软件,在不影响工作前提下,在微信群、QQ对话里分享自己应对疫情的心得体会,互相给予心灵上的抚慰。
隔离中的人
处于隔离中的人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情绪上很容易出现焦虑和烦躁,这时的一些身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注意:
(一)关注身心状况
隔离导致正常生活节奏被打乱,由于德尔塔病毒潜伏期长,隔离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强,这时可以去关注一些信号,看看自己是否压力大到需要调节和帮助。
1. 生理上的症状
首先看睡眠。入睡迟缓、多梦、早醒、醒后疲乏无力,这些症状必有一款适合压力大的人,睡眠出现问题是需要调适的信号。其次看饮食。压力刚开始出现的症状是吃不下饭,持续一定阶段之后,生活就会混乱,会比往常吃得多。再次看肌肉。压力大的人会肌肉紧张酸痛,腰酸背疼,这些信号也提醒你可能需要调整状态了。
2. 情绪觉察
处于隔离之中,可以经常花个一两分钟做做身体扫描: 身体哪部分是舒服的?哪一部分是紧张的?情绪感受如何?这就是我们要观测的第二方面的信号。压力大,通常负面情绪比较多,如痛苦、压抑、悲伤等,对情绪的觉察也是很重要的。
3. 行为观察
看自己有没有出现更多的攻击性和逃避行为,这是因为情绪不好,攻击性就会增强。比如现在网上出现的一些负面情绪的过度表达,可能与隔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未得到有效宣泄有关。
上述几方面的信号越多,就越要注意。
(二)积极应对压力
笔者前不久去了一趟外地,经停过禄口机场,回来也被隔离了两个星期。在某些地区有些人的隔离时间更长,遭遇的困难更多,尤其是隔离人群中有儿童的画面,特别令人难过。然而,遇到问题我们就要思考解决办法,隔离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应对模式。
1.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应
就像去年年初疫情刚发生那阵子,全国人民都处于隔离中,有些人被动适应,有些人主动适应。朋友圈中可以看到很多人会主动给自己找到欢乐:在家里跳舞、看书、听网课等等。但你不可能一直玩手机,也不可能一直看电视,你会经历一个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应的过程。看看奥运选手回国隔离继续在房间训练的视频就是正面典范。
心理学对调适的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应对各种问题。所以这就牵扯到社会支持系统,比如说家人、伴侣、同伴、朋友、同事、同学、邻居。以网红16人隔离之家为例,这么多人在一起,彼此陪伴和支持,孩子们一起玩,这样一个社会系统对隔离中的个人心理调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扬州一些居民到盐城和淮安等地隔离得到当地很好照顾的报道,也让人感到温暖。
2.保持思考能力
如何在遇到重大困难时不慌乱?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调适策略,我们怎么去选择?笔者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批判性思考。就像疫情对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多的影响,但是很多人会恐慌,会担心,表现为到处买口罩,囤很多的物资,冰箱塞满了还不够,储藏间也用上了。这就是心理恐慌所导致的情绪性思考,而不是批判性思考。
再比如,现在网上涌现出各种帖子,其中真假难辨。在遇到重大事情,包括这种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人其实是很脆弱的,很容易相信那些神叨叨的话,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转发这些帖子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报道有无事实证据?有没有可对它进行驳斥的方面?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和解释?
3. 自我调适技术
首先是觉察自己在隔离中的身心状态,其次是给自己打分。你可以每天打分,也可以在每天的不同的时段打分,比如一两个小时打一次分。以十分代表最大的压力,看零到十分之间自己有几分的压力。最后,比较分值,观察压力变化曲线。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所以那个分值可能是主观的,这没有关系,只要坚持打分,尺度是稳定的,就能得出自己压力变化的曲线,也可以看到自己的高潮点和低潮点。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比较你们的分值。由此,你就会知道自己一天的心情的起伏,这有助于你去了解自己的状况。
从事防控相关工作的人员
在这场全民抗击“新冠病毒”的阻击战中,坚守在一线的除了医务人员,还有大量的社工、网格员、街道干部、机关干部、民警、保安、城管等,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种种工作,琐碎而沉重,无暇照顾家庭,还要担心会不会被传染。
一线工作人员要充分重视自己的心态,关注自己是否出现应激反应,是否过度紧张、疲劳、抑郁、失眠、无助、委屈、恐惧,如果是的话,要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内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可以在家中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适度锻炼,追追剧,和家人共处享受亲情时光。当然,你也可以将困扰写下来,将烦恼清晰化,捋一捋,避免陷入一团乱麻的境地。
这一次的疫情爆发,也折射出很多人性的光辉面。愿意在一线工作,不逃避,不推责,就是一种自我肯定,认识到这一点也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
如果过于紧张压抑,可以适度宣泄,喊叫、唱歌、撕纸、摔抱枕、击打空气锤都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不能付诸暴力。总之,出现心理问题时,问题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怎么看待和解决才是关键。
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一线工作者的心理问题,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疏导,安排大家适当休息,合理轮岗,对他们予以关爱和支持。
面对疫情,做好防疫,保持身体健康很重要,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每个人都要撑好自己的心理防护伞。
作者 | 费俊峰 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
审核 | 吴坎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联盟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
本文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