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西南大学第八期培训班(苗绣)”在位于重庆北碚的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举行。西南大学邀请国潮品牌古阿新文化总监杨春山、古阿新工艺美术设计总监田子华作为培训讲师,为广大学员授课,反响热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研培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该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古阿新两位讲师就《如何把非遗手工艺和民族文化转化成产品,走入市场并创建自己的品牌》为主题展开讲座。内容包括,古阿新创业史、古阿新以往的时装周走秀、产品设计及文化推广、社会责任以及互动环节。
古阿新田子华老师亲身讲述在黔东南苗族地区出生成长的故事。作为一个苗族女孩,六岁学习苗绣,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见证黔东南各类苗族女子的服装款式演变过程,尤其是黄平支系,包括面料、工艺、刺绣图腾及银饰。另外,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芦笙节,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的节日盛会,她也一个不落的参加,从中丰富自己对苗族服饰知识的掌握。
2019年9月,古阿新受国家艺术基金邀请,到蒙古、俄罗斯、意大利三国巡展。作为古阿新团队出国巡展的一员,田子华老师和大家分享途中的趣闻,所到之处,古阿新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既开拓了团队的视野,又提高中国苗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因此,她鼓励学员树立文化自信,发挥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古阿新杨春山老师,分享古阿新创业史。包括古阿新名称的由来、创业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品牌成立、转型的故事等等。期间分享两个“把非遗工艺转型成为商业产品”的真实案例。
一个是贵州榕江县侗族的侗布和蜡染,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的案例。杨春山老师谈到,在合作期间,一方面保留非遗产品原始的工艺制作手法,尝试用不同的材质。另一方面,搭建非遗手艺人与外界知名设计师的合作。原始手艺和现代时尚审美,二者融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具竞争力,更符合当下市场用户的需求。
另一个案例,海南黎族的黎锦和刺绣市场化多元化发展的案例。以黎锦和刺绣为基础,设计多种民族时装,吸引当地居民着装于当地的节日。提取黎族图腾“大力神”为元素,用时尚扁平化的手法,设计出“大力神”的IP形象。通过“大力神”IP形象的宣传推广,衍生出餐饮、住宿、民族民俗文化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一方面保留本地文化特色,增强当地非遗人的信心,另一方面融入市场化的需求,不仅带动当地产业,又增强当地文化的传播。
古阿新杨春山老师在讲座结尾时,有感而发传授创业心得:第一,创业初期不需要把产品做得很多,用心打磨少而精的产品。第二,品牌多与外界互动,如参加各类比赛、展会等等,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获得更多的有效资源。杨春山老师表示,古阿新希望未来与西南大学多交流合作,让非遗手艺人和高校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拉近他们与现代市场化的距离,从事这个行业更有信心和方向。
据悉,这不是古阿新团队第一次与高校合作。去年10月,西安外事学院迎新晚会,古阿新受邀以时装秀的形式,为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引爆全场,校园内卷起国潮风。今年3月,受华南农业大学邀请,古阿新团队来到华南农业大学创客空间并进行交流,吸引该校上百名学生参加。
参加此次西南大学“研培计划”讲座的学员有,苗绣非遗传承人王石丹老师、重庆武陵地区非遗传承人、重庆刺绣蜡染从业爱好者、西南大学及各高校的学生。
编辑/康荦